汉武帝时期,北边的匈奴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打了几十年仗,国库早就空得能跑老鼠了。就在汉武帝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一个叫桑弘羊的年轻人站了出来,用一套眼花缭乱的经济手段,硬生生给大汉王朝的钱袋子充了值,不仅撑住了连年的战事,还让汉武帝有底气继续开疆拓土。这桑弘羊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搞的盐铁专营又有啥门道?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汉武帝的 “理财高手”。
桑弘羊的出身说起来挺特别,他是洛阳一个大商人的儿子。那时候商人地位不高,按规矩不能当官,可桑弘羊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尤其擅长算帐,据说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心算复杂的商业账目,这本事在当时可是相当稀罕。后来,汉武帝广招天下人才,有人就把桑弘羊推荐了上去,汉武帝一看这小伙子脑子灵光,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侍中,陪着自己处理一些财务相关的事。
刚开始,桑弘羊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汉武帝中期的财政危机。那时候,卫青、霍去病连年北伐匈奴,每次出兵都得带几万甚至几十万兵马,光粮草和军械的开销就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汉武帝又喜欢搞大型工程,修宫殿、建陵墓,花钱如流水,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很快就见了底。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有人建议加税,可老百姓本来就负担重,再加税怕是要出乱子;有人说要削减军费,可匈奴都打到家门口了,哪能说停就停?就在这两难的时候,桑弘羊站出来说:“钱不够,咱可以从别的地方找,与其盯着老百姓的口粮,不如看看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盐商和铁商。”
这话算是说到了汉武帝的心坎里。要知道,当时的盐和铁可是刚需,老百姓每天做饭得用盐,种地、打仗得用铁制农具和兵器。可这两样东西长期被地方上的大商人垄断着,他们仗着手里的资源,哄抬物价,大把赚钱,朝廷却一分钱好处都捞不着。桑弘羊瞅准了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盐和铁的生产、销售权收归朝廷,由官府统一经营,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盐铁专营”。
这政策一出来,立刻炸了锅。那些靠盐铁发家的富商们第一个不答应,联名上书说朝廷抢了他们的饭碗;有些守旧的大臣也觉得不妥,说这违背了 “不与民争利” 的老规矩。可桑弘羊一点不含糊,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盐铁是国家的根本,让私人垄断,他们富了,国家却穷了,这哪行?现在朝廷要打仗、要安民,钱从哪来?把盐铁管起来,利润归朝廷,既能充实国库,又能平抑物价,让老百姓买得起盐、用得起铁,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汉武帝本来就想加强中央集权,一听这话,立马拍板:就按桑弘羊说的办!
说干就干,桑弘羊亲自牵头,在全国推行盐铁专营。他先在各地设立盐官和铁官,专门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煮盐的作坊,朝廷提供工具和场地,招募老百姓来干活,煮出来的盐全部由盐官收购,再按统一价格卖给各地;炼铁呢,更是严格管控,从矿山开采到铁器铸造,全由铁官说了算,造出的农具、兵器直接供应给军队和百姓。为了防止有人偷偷搞私盐、私铁,朝廷还出台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一旦抓到,不仅没收家产,还要罚去做苦役。
这一招果然管用。盐铁的利润本来就高,以前都进了富商腰包,现在全归了朝廷,国库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有了钱,汉武帝就能给军队发军饷、买粮草、造兵器,卫青、霍去病才有底气一次次深入匈奴腹地,打了不少大胜仗。据说光是元狩四年那次大战,汉军一次性出动了十万骑兵,光是战马就准备了十四万匹,这背后要是没有桑弘羊搞来的钱,根本撑不下来。
除了盐铁专营,桑弘羊还搞了不少 “创收” 的点子。比如 “均输法”,就是把各地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先由官府统一收购,再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卖掉,赚个差价;还有 “平准法”,在长安设立专门的机构,看到哪种商品价格涨得太厉害,就把库存的货拿出来卖掉,价格跌得太狠了,就赶紧收购,这样既能稳定物价,又能让朝廷赚点钱。这些法子看着简单,实则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庞大的物流网络,桑弘羊把商人的那套经营理念用到了国家管理上,硬是让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慢慢缓了过来。
不过桑弘羊的这些政策,也不是没人反对。有一年,汉武帝召集各地的贤良文学之士开会,讨论国家政策,不少人就指着桑弘羊的鼻子骂,说他搞盐铁专营是与民争利,让老百姓日子更苦了;说均输、平准这些法子,让官员们趁机中饱私囊,搞得市场乱七八糟。桑弘羊当场就跟他们吵了起来,说你们这些读书人懂什么?没有盐铁专营,军队拿什么打仗?没有均输平准,物价早就飞上天了!这场辩论后来被写成了《盐铁论》,成了研究西汉经济政策的重要文献。
桑弘羊在汉武帝身边待了几十年,从一个年轻侍中做到了御史大夫,几乎参与了汉武帝时期所有重大的经济决策。汉武帝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开始琢磨立继承人的事。当时太子刘据因为 “巫蛊之祸” 死了,剩下的儿子里,只有小儿子刘弗陵年纪小但聪明伶俐,汉武帝心里早就属意他了。可刘弗陵登基的时候才八岁,汉武帝担心他年纪太小,他妈钩弋夫人会趁机干政,就狠心赐死了钩弋夫人,还安排了霍光、桑弘羊等几位大臣辅政。
汉武帝死后,桑弘羊继续在汉昭帝时期担任要职,可他跟霍光的矛盾越来越深。霍光想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慢慢废除桑弘羊搞的那些专营制度;桑弘羊却觉得这些政策是富国强兵的根本,不能随便改。后来两人闹到水火不容,桑弘羊被卷进了一场宫廷争斗,最后被判了死罪,一代理财高手就这么落幕了。
虽然桑弘羊结局不太好,但他搞的盐铁专营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后来的朝代,不管是唐朝还是宋朝,都或多或少借鉴了他的法子,把盐、铁、酒这些暴利行业牢牢抓在朝廷手里,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有人说桑弘羊是个 “聚敛之臣”,太看重钱;也有人说他是难得的经济奇才,要是没有他,汉武帝的那些丰功伟绩根本就实现不了。
其实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桑弘羊的做法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国家要强盛,就得有钱有粮,光靠种地收税远远不够,只能从商业和资源上想办法。他用商人的思维治大国,虽然带着点急功近利,却实实在在解决了汉武帝的燃眉之急。直到今天,我们讨论国家经济政策的时候,还能从桑弘羊的故事里找到些影子 —— 如何在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用有效的手段管理重要资源,这些问题,两千多年前的桑弘羊就已经在琢磨了,这大概就是这位 “理财高手” 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