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1919年,徐树铮仅带领4000北洋军,成功收复了曾“独立”七年的外蒙古,震动了整个国家。然而,这件关乎国家主权的重大历史事件,至今却鲜有人提起他,更少在历史课程中被提及。那么,为何这位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此被忽略?是否其中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更令人疑惑的是,外蒙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又宣布了独立,这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复杂原因?
01 徐树铮简介
徐树铮,1880年出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家庭,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气概。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年20岁的徐树铮深受这一事件的刺激,决定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然而,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他未能如愿参军。次年,他在妻子的支持下,毅然离家,前往山东参军。在军中,他得到了段祺瑞的青睐,并因此有机会赴日本深造。1910年,留学归国后,徐树铮的政治与军事生涯才刚刚开始,成为了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02 徐树铮收复外蒙的决策与行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外蒙古的喇嘛和王公在沙俄的强势压力下宣布了“独立”,并在沙俄的支持下逐渐脱离了中国的统治。此时,年仅32岁的徐树铮提出了外蒙“必须回归中国”的战略设想,但刚刚步入政坛的他,言辞激烈的主张并未得到当时民国政府的重视。
随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内战,沙俄帝国的衰败不仅让俄国的本土陷入混乱,连带外蒙古也受到了波及。外蒙当局分裂成两大派系,其中一方倾向于独立并依靠俄国势力,而另一方则希望外蒙能重新归入中国。由于俄国政局的不稳,这种内部分歧加剧了外蒙回归中国的可能性。
陈毅(与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同名)作为当时驻库伦的办事大员,开始为外蒙的收复工作奔波。他成功说服了外蒙政府向北洋政府申请撤除“自治”政策,终于迎来了收复的契机。1919年10月,徐树铮带领仅4000兵力进驻库伦,采取了决绝的军事手段,摆出了所谓的“鸿门宴”,逼迫外蒙当局做出了放弃自治的决定。此举不仅震惊了全国,连国父孙中山也称他为“当代班超”,可见徐树铮的英勇和果断。
徐树铮收复外蒙后,提出了详细的《治蒙要略》,对外蒙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提出要加强军马养殖,推广中华文化,设立符合当地的法律制度,推动牧民定居,甚至还引进了天津的白菜种植,成为了外蒙人民的主食。这些措施帮助外蒙逐步进入稳定的治理轨道,也有效地推动了蒙古的汉化进程。类似的政策也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实施,最终有效保住了这些区域的主权。
然而,1920年6月,徐树铮因卷入直皖之争,离开了库伦,陈毅接任。但由于缺乏像徐树铮那样的强硬手段,外蒙的汉化进程变得缓慢。最终,1921年,外蒙在苏军的攻击下再次沦为俄国的附属地。北洋政府各派军阀互相牵制,未能有效阻止这一局势的发展。
03 外蒙再次独立与徐树铮的命运
1921年,内外纷争不断的外蒙当局,因内部分裂和俄国军事压力,再度向苏军投降,最终外蒙彻底沦为苏联的控制区。尽管徐树铮曾通过英勇行动将外蒙收回,但最终未能长期保持稳定。由于内外压力与军阀的腐化,外蒙重归俄国的怀抱。
更为悲惨的是,1925年12月30日,徐树铮被冯玉祥派遣的刺客暗杀,这位曾经为国家独立与尊严而战的英雄,便这样悄然离世。民国政坛因此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徐树铮的事迹也被历史尘封。
04 收复外蒙的深远影响
徐树铮收复外蒙的举措对当时的北洋政府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尤其是在巴黎和会期间,当北洋政府面临国际压力时,徐树铮的成功收复外蒙使得政府获得了重新立足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徐树铮的举措表明,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软弱国”,他的果断和英勇为民国政府争得了尊严。若没有这一决策,民国政府可能未必有勇气在巴黎和会中拒绝签署屈辱条约,甚至在后来的历史中,民国的处境可能会更加艰难。
05 总结
我个人认为,徐树铮的历史地位无可否认。他虽然未能完全实现收复外蒙的目标,但他为了国家尊严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的王侯将相,常常沾染旧社会的恶习,做出让人愤怒的举动,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常常褒贬不一。更何况,外蒙的独立已经是既定事实,这一历史的伤口,难以治愈。然而,从当下的角度来看,中蒙两国和平友好的发展依旧是主流,徐树铮等人的事迹也因此被历史尘封,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