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去日本留学之前,抛弃了他的中国妻子;而从日本归国后,他又放弃了日本妻子。尽管如此,他却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汉字简化持开放态度。郭沫若甚至主张,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国,应当向日本学习,大幅减少汉字的数量,特别是在地名用字上进行大规模的压缩和简化。
他发表过一篇详尽的长文,正值当时领导层需要文化领域进行革命变革,这篇文章受到了极高评价。郭沫若的个人观点因此迅速被上升为官方意志,推动了我国地名改革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阶段,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自20世纪60年代起,千百年来沿用的传统地名,陆续被简化改写。例如:
- 亹源被改成门源(位于青海省);
- 酆都简化为丰都(重庆市);
- 雩都变为于都(江西省);
- 鰼水改为习水(贵州省);
- 越嶲改成越西(四川省);
- 和阗改成和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鄱阳改成波阳(江西省,2003年又改回原名);
- 盩厔改为周至(陕西省);
- 郿县改为眉县(陕西省);
- 醴泉改为礼泉(陕西省);
- 郃阳改为合阳(陕西省);
- 雒南改为洛南(陕西省);
- 邠县改为彬县(陕西省);
- 鄜县改为富县(陕西省);
- 葭县改为佳县(陕西省);
- 沔县改为勉县(陕西省);
- 栒邑改为旬邑(陕西省);
- 洵阳改为旬阳(陕西省);
- 汧阳改为千阳(陕西省);
- 商雒改为商洛(陕西省)。
郭沫若对山东博物馆进行了猛烈批判,形容其为“心系荡妇波”,公开质疑孔子和杜甫的文化地位,甚至挖掘帝王陵墓、破坏了大量的地名文化。
以鰼水这个地名为例,它源自一条名为鳛部水的古河流,而鳛部水本身来源于周朝时期的鳛国。改名为习水后,彻底断开了与历史的联系,当地也没有“习水”这条河流,使得地名显得莫名其妙(如今北习水是因县名改变后被动改名而来)。类似地,鄜县的古称也源自鄜水河流,改称“富县”后却未见其富裕景象。
汧阳和洵阳这两个名字本是因为城市位于汧河和洵河的阳面而得名,改为千阳、旬阳之后,地名的历史意义与地理特征完全丧失。葭县的名字则因黄河两岸芦苇初生,象征生命的蓬勃而得名,改称佳县后只剩下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罢了。栒邑则来源于郇侯的封地或盛产栒木,改为旬邑割断了城市的历史脉络。
有趣的是,陕西省在那个时期是地名改革最积极的省份之一。彼时,传统文化过于丰富反而被视为一种负担。
被郭沫若批判为地主阶级代言人的诗人杜甫,曾写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样的佳句,诗句优美动人。但如果按现在的新地名改写成“今夜富州月,闺中只独看”,便显得庸俗且缺乏韵味。
失去古今名称的传承,除了所谓的革命先锋意义外,剩下的只是割断根脉的琐碎零乱。那些原本美丽动听的地名,也未因改成所谓革命性的名称而显得与众不同。
人名如“建军”、“革新”毕竟与个人生命相关,随着人生的终结逐渐消失。而像“反修路”、“总路线路”、“代代红路”等命名,尽管曾保留十年,也终究在金钱和俗气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几十年后,地名改动再度成为地方政府热衷的事情。比如千年古城徽州被黄山(只有三百年历史)替代,崇安改名武夷山,大庸改名张家界。所幸后来反对声音占了上风,泰安市没有改为泰山市,杭州市没改为西湖市,承德市也没改成避暑山庄市。
史料出处:
郭沫若《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1964年5月3日《人民日报》;
1964年8月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更改盩厔等十三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196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