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被誉为中国的“姓氏祠堂之都”,位于湘西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自古以来,洞口便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涌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在这片土地上,今天要讲述的这位人物尤为特别。他与彭德怀元帅曾是湖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两人私交深厚。彭德怀在平江起义时,这位洞口人已经在国军中担任高级职务。两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遭遇国军围剿时,这位洞口人凭借与彭德怀的深厚友情,立下了“君子协定”,确保了红军的顺利长征。当湖南解放时,这位洞口人更是为解放军提供了粮食保障,为湖南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想深入了解洞口地区的历史名人,可以阅读《洞口县志》。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洞口县官方首次编纂的白话版《洞口县志》。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详细的历史资料,还有很多难得一见的洞口历史照片,简直是研究洞口地区历史的百科全书。如果你对《洞口县志》感兴趣,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是向超中,他于1896年出生在洞口县城关镇的新平村,号“杜凡”,小名“爽济”。向超中家境贫寒,10岁才开始入私塾学习。尽管如此,他天资聪慧,且极为勤奋,学业成绩逐渐突飞猛进。16岁时他辍学,但并未放弃学习,而是通过自学弥补了之前的不足。后来,向超中曾担任洞口当地巨富向先骑家的家庭教师。1914年,他前往长沙投军,加入了叶开鑫的部队。三年后,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他进入了湖南讲武堂,与未来的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成为同班同学。根据《洞口县志》的记载,向超中与彭德怀的私人关系极好,两人互相尊重,友谊深厚。
在湖南讲武堂毕业后,彭德怀与向超中走上了不同的革命道路。彭德怀领导湘军部队发动平江起义,最终投身红色革命,而向超中则在国民党军队中一路晋升。到了1931年,向超中担任国民党第八师第二十二旅旅长,随师进攻黄坡,参与“围剿”红军。在这次围剿战中,彭德怀率领红军大败国军,毛炳文的三个团被歼灭,而向超中的老同学,井冈山时期的战友龚阳泰被彭德怀俘虏。得知向超中担任旅长后,彭德怀通过龚阳泰传话给向超中:“我们是老同学,何必互相残杀。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君子协定’,你们不打我们,我们也不打你们。”向超中接受了这一建议,双方因此达成协议。
从此,向超中与彭德怀严格遵守“君子协定”,多次碰面时彼此保持克制。到了1935年,向超中接到任务,从江西瑞金出发,前往陇西地区堵截红军。当时,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领导的红军已经跨过松潘草地,向甘肃东进。红军主力途经陇西,毛炳文命令向超中进攻红军。然而,向超中仍然坚守与彭德怀的约定,当他的部队追到通渭附近时,并未立即发起进攻,而是继续尾随,确保红军能够顺利行动。三天后,当红军成功转移至静宁北部的单家集附近时,向超中停止追击并向毛炳文报告前方情况不明,谨慎行事。虽然蒋介石对此表示怀疑,但并无确凿证据,最终向超中被调往陆军大学深造。
1937年,向超中毕业后,任豫西师管区司令,工作严谨清廉,屡受蒋介石表扬。但因为历史上放过红军主力的事情,他依然未能摆脱过去的阴影。此后,他被调任二十二军副军长兼骑兵第一师师长,并远赴新疆。1947年,向超中辞职回到洞口。次年,蒋介石任命他为湖南省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尽管他多次拒绝,但在黄杰的劝说下,他最终勉强上任。
1949年,国民政府多次指示加速迁移田粮处,但向超中洞察形势,迟迟未行动,直到解放军进驻宝庆邵东县宋家塘时,他才决定投诚。此后,他通过秘书萧敬初代表向解放军投降,顺利实现了政治转变。解放后,向超中与彭德怀有过数次见面,不知他们在谈些什么。1978年8月,向超中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向超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他不仅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军事人物,还是一位拥有高尚情操的君子。他与彭德怀的“君子协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友情、忠诚与信念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