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宽(1886—1911),字景吾,后更名为经武,生于安徽寿州(今寿县),清光绪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86年。他于1902年考入安徽陆军学校,但未能完成学业。1904年,他赴日本深造,进入了警监学校学习,专心研究警务理论与实践。次年,石德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民族革命的活动。1908年11月,他回到安徽,积极联系新军,与同伴熊成基等人共同策划在安庆发起起义,尽管最后遭遇失败,只能逃至上海。1911年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石德宽参与广州黄花岗的起义,勇敢地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刀枪无力,英勇牺牲,年方25岁。他的遗体安葬于黄花岗,成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至今被缅怀与纪念。
石寅生(1878—1943),本名德纯(是石德宽的弟弟),字厚斋,同样来自安徽寿州(今寿县),生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在他的童年时期,石寅生跟随父亲石梦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02年,他如同哥哥一样,赴日本留学,进入了东京的同文书院,专心学习日语。两年后,他升入东京法政大学,开始了法律与政治的学习。1907年春天,石寅生在东京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投身于革命活动中。1910年夏,他顺利毕业返国,参与留学生的归国考试,之后以佥事的身份在刑部任职。1911年冬,他与黄复生、邓孝可等人密谋策动驻北通州的毅军响应革命,但计划泄露,石寅生不得不匆忙逃离。1912年,他被任命为安徽省都督府秘书,并入选为国会第一届参议院的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归家潜心读书,致力于研究与思考。到了1915年秋,他前往陇西协助官盐商的业务。1923年10月,他坚决拒绝了曹锟的贿赂,因而选择了躲避于天津的英租界。1926年7月,随着北伐军开始兴起,他慷慨出资购置武器,组建并训练军队,被推举为皖豫国民联军的总司令,全力支持北伐军;到年底,北伐军抵达皖南,他所领导的部队则编入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六军,并由他担任军长。1927年,在“四·一二”政变之后,石寅生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的中将参议。1931年,他召集友人,共同组织了导淮协进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石寅生返回寿县;同年冬季,他被选为县动员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到了1938年3月,他担任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路指挥官。1939年春季,第一路抗日自卫军解散后,他被任命为安徽省政府的顾问;夏季时期,他当选为安徽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并担任副议长。在1943年6月3日,石寅生因病逝世于安徽,享年65岁。
根据寿县《石氏家声·序》的记载,我们家族源自甘肃省的武威郡,因此被称为“武威郡石氏”。家谱中记载,我们的家族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乃是卫国大夫石碏的后裔,这在流传至今的对联中,有着“武威世泽、万石家声”的美好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