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历史上有两位非常杰出的和尚,他们之所以被认为“很厉害”,是因为他们分别参与了两场大规模的造反,并且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的是,其中一位和尚通过成功的起义最终当上了皇帝,而另一个则对功名权势毫无兴趣,反而把造反看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完全是一种修行与目标的体现。
当我们提到这两位和尚,一个必定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另一个则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姚广孝。朱元璋通过艰苦的斗争与谋略成功建立了明朝,而姚广孝虽然帮助了朱元璋,却最终保持了对权力的超脱,成为了一个深具智慧的僧人。
姚广孝,原名姚天僖,1335年出生在今天江苏苏州的一个医学世家。看似拥有一个安稳的家庭背景,但他在14岁时便剃发为僧,取法名“道衍”。不同于普通和尚的是,姚广孝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修行道路——他拜了一位道士为师,精通阴阳术和占卜。通过道教的学习,他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大量智慧,成了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学者,甚至在许多人看来,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与历史上其他年轻人一样,姚广孝在成长过程中也错过了元末的革命风潮。1352年,当朱元璋开始投身红巾军时,姚广孝正值18岁。而当朱元璋在1368年登基称帝时,姚广孝已经34岁。对他来说,当他学成离开寺庙,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错过了历史的重大时刻,这让他有些郁闷。想要成就大事的他,内心无法忍受天下的安定,他渴望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历史人物,推动一个新的时代。
刘秉忠,元朝的重臣,曾经也是一位年轻的僧人。后来他被荐为忽必烈的重要谋士,协助忽必烈登基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刘秉忠最终也成为了宰相,并被追谥“文正”。对于姚广孝来说,刘秉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榜样,他渴望追随刘秉忠的脚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因此,姚广孝立下了宏大的志向,他不容许时代的太平,他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历史地位。
在姚广孝的诗词和文章中,隐藏着他对权力的渴望,这也成为了他与朱元璋结缘的原因之一。有人推测,正因为他内心深处的雄心壮志,才使得他未能在当初朱元璋征召儒僧时被选中。不过,命运总是有些耐心的,姚广孝的机会很快来到了。
1382年,马皇后去世,48岁的姚广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朱元璋开始选拔高僧担任亲王的侍奉,姚广孝通过朋友宗泐的推荐进入了朝廷。在这次选举中,姚广孝看中了一个目标——朱棣。两个人一见如故,言谈甚欢,迅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朱棣带姚广孝回到北平,任命他为庆寿寺住持,从此姚广孝频繁出入王府,与朱棣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两个人各怀心事,心照不宣,他们的谈话总是充满了秘密和谋划。终于,在合适的时机,姚广孝促成了朱棣起义的决定。虽然当时的朱棣心中有所犹豫,但姚广孝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天命的深刻理解,暗示着任何人都无法违抗天命。为了让朱棣坚定信念,姚广孝还邀请曾经给自己看相的袁珙,再次为朱棣“占卜”,最终促使朱棣决定起兵。
姚广孝不仅精通儒道学问,还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为了不被察觉,他在王宫中秘密训练兵员,还秘密铸造武器。为了掩盖造兵器的声音,他甚至在上面养了鸡鸭等动物。1399年,建文帝开始削弱权力,姚广孝见机行事,策划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计划。
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刻,正值风雨交加。朱棣感到这可能是一个不祥的预兆,而姚广孝却以他过人的智慧解释道:“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他巧妙地把一个坏兆头转化为吉祥的象征,深得朱棣的信任。
虽然姚广孝年事已高,时年65岁,但他依然在北平坚守阵地,协助朱高炽守城,并远程指导朱棣的行动。最终,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姚广孝也因其巨大贡献,成为了朝廷的关键人物。
尽管如此,姚广孝并没有急于追求权力。朱棣登基后,尽管他多次推辞,最终还是接受了朱棣的任命,成为了一个正六品的官职,但他依然保持着僧人的身份,穿着僧衣,住在佛寺。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不为权势所动,甚至在荣华富贵面前,保持了极高的洁身自好。
姚广孝的晚年,他不仅继续参与政治,还主持了《明太祖实录》的重修工作,并在《永乐大典》的编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还担任了明仁宗朱高炽的老师,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的侍讲,对大明朝的三代皇帝产生了深远影响。
姚广孝的传奇人生,显然超越了常人想象。凭借自己卓越的才智,他不仅帮助朱棣夺取了皇位,还在文化、政治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即使他没有像张良、刘伯温那样名声显赫,历史仍然记住了他“黑衣宰相”的称号。他一生的成就,足以与张良、刘伯温相媲美,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