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战怛罗斯
天宝十年四月,唐朝名将高仙芝带领三万汉番联军从安西出发,踏上了征途。队伍翻越了险峻的帕米尔高原,横穿了辽阔的戈壁沙漠,经过四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在七月抵达了阿拉伯帝国控制下的怛罗斯城。此时,阿拉伯帝国正加紧对西域的扩张,接到消息后迅速集结了十余万大食联军赶赴怛罗斯,准备与唐军一决高下。
怛罗斯之战
这是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正规军对决,两支经验丰富的军队,在此展开了巅峰对决。阿拉伯帝国此时正处在扩张的巅峰,其边界已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与法国南部,东到里海和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庞大,达到了1340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军队的战士个个身经百战,擅长使用大马士革刀,信仰真主安拉,他们是经过无数战斗洗礼的精锐之师。
这场跨越东西方的战斗,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碰撞。遗憾的是,由于唐朝史书对这场发生在偏远地域的战役记载极为简略,而作为胜利方的阿拉伯帝国也没有留下太多详细的史料,关于这场战役的细节我们几乎无从知晓。不过,从流传下来的零星记载以及战后的一些描述来看,这无疑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
战斗持续了五天。在前三天,唐军的三万精锐尽管经历了漫长的跋涉,身体疲惫,但凭借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优势,仍与阿拉伯联军的十余万大军对抗得难解难分,双方势均力敌。虽然阿拉伯联军兵力是唐军的三倍,但由于唐军的强悍战斗力,阿拉伯军队不敢贸然进攻,只能与唐军僵持,彼此对峙。
然而,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天。唐军的一支盟军——葛逻禄人,这支原本与唐军并肩作战的游牧部落,突然在背后反叛袭击唐军阵地。葛逻禄人的突然背叛切断了唐军步兵与骑兵之间的联系,导致唐军军阵瞬间陷入混乱。阿拉伯联军看准时机,全线压上,瞬间将唐军的防线突破。
失去军阵支撑的唐军,在混战中逐渐陷入了劣势。尽管部分将领奋力组织反击,但三万精锐的唐军在面对十几万敌人时最终还是无法抵挡,阵脚大乱,最后全军溃败。战斗结束时,唐军的伤亡惨重,约有一万五千人阵亡,数千人失踪,剩余的几千名士兵最终撤回了安西都护府。
阿拉伯帝国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超过七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至今有争议,但毫无疑问,阿拉伯联军的损失是唐军的数倍。另一种说法是唐军伤亡八千,阿拉伯军损失三万。然而,不论哪个版本,都反映出一个事实:即便阿拉伯联军在兵力和地利上占据绝对优势,唐军依然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造成了阿拉伯军队的极大伤亡。
这场战役后,阿拉伯帝国并未立刻扩展西域,原因之一是其内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唐军惊人的战斗力感到忌惮,未敢轻举妄动。
二、新疆
怛罗斯之战后,大唐在中亚的影响力受到了显著遏制,虽然未完全失去西域,但再也难以恢复昔日的霸主地位。真正导致中国在中亚失去控制的,是后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陷入了长时间的衰败与混乱,帝国的精锐力量——安西军也被调往长安,去抵御安史叛军。自此,唐朝在西域的势力逐渐衰退,直至中唐时期最后一代唐人坚守的力量也最终失败。
阿拉伯帝国趁机入侵,开始在中亚扩展其影响力,直至控制了这个地区。直到清朝时期,才真正恢复了中国对这片土地的控制,并且将它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命名为“新疆”。
新疆的历史充满了波折与风雨。清朝的恢复过程同样充满挑战。例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清政府宣称“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并且将包括天山南北、阿尔泰山等广袤地区纳入了清朝的有效统治。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特别是1875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面负责西北军务,展开了归复新疆的军事行动。经过一年的战斗,清军最终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除伊犁外,整个新疆全境重新回到了清朝的控制之下。
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后,积极建议设立新疆行省,以确保西域的稳定。他提出的具体方案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最终在1884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建立新疆行省,设立甘肃新疆巡抚,标志着新疆的正式归属。此举被视为对失而复得的疆土的一次历史性回归。
新疆,这片曾经散布着华夏儿女鲜血的土地,终于在清朝的统治下重新归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