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5月,洛阳城西北的官道上,一阵带着肃穆悲壮的氛围,几辆车马护卫着皇室的棺椁缓缓行进。若是在过去,或许路过的百姓还会猜测是哪位权臣或诸侯之王去世了,但今天,围观的人们心中都有数,知道这是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的最终归宿。
人群中不乏低声私语:“这便是几日前被杀的皇帝啊。”更多的人则低头掩面,悄然流泪,默默送别这位已故的帝王。曹髦,死后甚至不得以帝王之礼安葬,只能“加恩”才得以使用王礼下葬,这一幕无声地讲述着一位皇帝的悲剧。
许多《三国演义》爱好者常常在读到诸葛亮的去世后便不再往下看;还有些人当司马氏篡位时,心中暗暗叫好,觉得这或许是天命的轮回。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曹髦这个看似不起眼、注定失败的皇帝,而曹髦原本有着中兴曹魏、恢复帝国荣光的潜力。
曹髦,字彦士,是曹丕的孙子,东海王曹霖之子。与曹叡所选的、身世模糊的曹芳相比,曹髦的血统更加纯正,地位更加尊贵。史书《三国志》记载,曹髦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少好学,夙成”,太傅钟繇之子钟会更是称赞他“文同陈思,武类太祖”,此言意指曹髦的文学才华堪比曹植,武略之深也堪与曹操相提并论。这份评价虽然未必完全客观,但无疑可以看出曹髦作为一位帝王,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天赋。
史料还提到,曹髦不只是学识出众,他的诗文才华、绘画技能以及对儒道的推崇也使他成为当时的文化倡导者。他广纳儒士,王沈、裴秀、钟会等士人都曾与他在太极东堂聚集论经议事,他也热衷于研究《易经》、《尚书》和《礼记》,比起曹叡的享乐主义、专注于建造宫殿、纵情声色,曹髦无疑显得更为有远见和理想。
然而,正是这位年轻有为、才智过人的皇帝,却最终走向了玉碎的命运,甚至有一些史学家批评他过于急功近利,缺乏韬光养晦的智慧,性格上也显得急躁而沉不住气,自取灭亡。那么,这样的曹髦,真有可能带领曹魏复兴,挫败司马氏的篡位野心吗?
我的看法是:即使曹髦能够采取更加低调的策略,也未必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魏国的灭亡,晋朝的兴起已经是大势所趋。
让我们更详细地梳理一下曹髦遇害的经过。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正在逐渐被削弱,尤其是司马昭几次公然不听皇命、推辞封晋公,并几乎完全掌控了军政大权。曹髦决定先发制人,派遣心腹密谋拿下司马氏,准备进行一场决定生死的政治斗争。他召集了身边的几位心腹,王沈、王业、王经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言,意思是司马昭的篡位之心已经显而易见,早些出手制止才是唯一出路。
原本,这个政变计划可以给司马昭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可惜,王沈和王业泄漏了这个消息。等到曹髦带领兵士前去冲杀时,司马昭早已做好了防备。尽管如此,曹髦毕竟是天子亲自出征,曹魏的威严也使得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及其士兵犹豫不决,不敢贸然开战。
然而,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及时带兵赶到,局势急转直下。就在曹髦即将失败时,骑督成倅的弟弟成济向贾充求助,问他:“事急矣,将云何?”贾充答道:“司马昭所培养的武士,就是为了今天出手,何须再问?”成济被此言激起斗志,立刻举起长矛,将曹髦刺杀,政变就此结束。
之后,司马昭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如何处理这场风波,所有人都意见不一。唯独陈群的儿子,尚书仆射陈泰不愿出席会议。经过数次逼迫,陈泰才终于露面,他严词表示:“要想让天下稍安,贾充必须死。”司马昭显然不愿舍弃这一位得力干将,便提出是否有其他折中办法。陈泰冷静回应:“如果不杀贾充,便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司马昭终于不再言语,而陈泰回去后数日,因悲愤过度而吐血身亡。
接着,成倅、成济两兄弟遭到满门抄斩,但他们依然顽固不服。被抓时,两人甚至赤身裸体跑到屋顶上大声诅咒司马氏,最后被射杀。曹髦被废为庶人,最终“加恩”才得以安葬,这一切悲剧的结局,也正是本文开头所提的场景。
曹髦的死,长期以来备受历史学者的尊重。尽管有些史学家认为他过于急躁,效仿鲁昭公的愚行,未能洞察局势的复杂性,陈寿评价其为“轻躁忿肆,自蹈大祸”。不过,历史学者心中都清楚,曹髦的命运并非单纯由他个人决定,而是深受大势所迫。王勃评论曹髦“深沉不足”,胡三省则指出“愤郁之气见于辞而不能自掩,盖亦浅矣”。然而,周寿昌认为:“以帝之才,而遵时养晦,勤治图成,魏祚其庶几可少延乎”。近现代学者卢弼也表示:“曹髦若能韬光养晦,或许可以避开致命一击,但魏国的灭亡是无法阻止的。”
虽然史学家普遍认为曹髦应该保持低调,收敛锋芒,但这种观点实则并没有考虑到曹魏的体制已经腐朽、内斗严重。即便曹髦做出更多妥协,甚至有所隐忍,他的努力也不过是拖延魏国命运的过程,无法根本改变已注定的结局。
曹魏的灭亡,早已埋下了种种隐患。士族的渐次分裂、权力的进一步集中、政权体制的崩溃,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晋朝的崛起。无论是曹髦顺应士族利益,还是他主动出击反抗司马氏,最终都未能扭转历史的车轮。
而曹髦个人的悲剧,更像是一颗璀璨的流星,在短暂的闪耀之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天空。虽然他曾雄心勃勃地期望中兴曹魏,然而他未能逃脱大势的洪流,最终用生命和悲壮的反抗,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或许,只有他叔曹植的那句诗,才最能总结曹髦的一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曹髦不屈的精神,也让后人更加感叹他在命运面前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