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元朝的历史可追溯至蒙古帝国的分裂,当时忽必烈确立了大元国号,并最终在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为终结,时隔98年,元朝正式灭亡,元朝的王公贵族被驱逐至漠北。然而,这一普遍观点并非完全准确,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元朝的存在时间远超明朝,实际上延续了363年。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元朝在大都的政权被推翻,但蒙古贵族并未完全放弃对元朝国号的继承。在他们的眼中,大元政权依旧存在于漠北,蒙古人继续称呼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并保留了大元国的名称。因此,历史学家将这些残存的蒙古势力称为“北元”,并认为直到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将元朝的国玉玺献给后金时,北元才正式灭亡,由此便有了元朝国祚长达363年的论断。
然而,从明朝的视角来看,北元显然是另一种形态的政治力量。根据《明英宗实录》的记载,瓦剌的使者朱祁镇在被掳到漠北后,曾与北元的蒙古可汗脱脱不花交流,并明确指出:“可汗自我先朝通好朝廷,其所称名号亦有定体。”在这段话中,朱祁镇不仅提到了元朝作为中原正统的地位,还对脱脱不花自称皇帝表示不满,要求其只称“达达可汗”,即保持与当时的中原王朝和谐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明朝虽然承认元朝在历史上作为中原正统的存在,但对于北元的继承问题始终持保留态度。
实际上,明朝在其政权宣传中,并未将北元视为元朝的合法继承者,反而常常使用“胡元”或“残元”这样的称呼。这一政治态度的背后,不仅是对元朝历史地位的认可,还深刻反映了中原正统和天下体系的核心理念。在明朝的眼中,天下只有一帝,只有自己才是唯一的皇帝。历史上,明朝在理应自视为唯一代表中国正统的国家,因此对外的政治宣传从未将北元纳入其正统传承之列。
这种坚持来自于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天下”观念。按照这一体系,所有国家中唯有一个皇帝,其他任何国家的统治者最多只能称王,不可自诩为“皇帝”。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崛起和逐渐与中国接触,也使得这一观念得到了强化,直到清朝受到西方压力才开始正式承认欧洲的皇帝制度。
朱祁镇对脱脱不花自称皇帝的不满,便是典型的反应。毕竟,按照“天无二日”的理念,天子只有一个,如果他不自称皇帝,便显得对其地位的挑战。如此背景下,明朝始终拒绝将退居漠北的元朝势力视为合法继承者。
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例外,最显著的便是宋朝时期的情况。北宋与辽国互称“兄弟国”,金国占领了北宋后,南宋与金国则称“叔侄国”,逐渐接受金国为正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金国被视为中原正统,而宋朝则成了藩属。若非元朝采取了统一策略,并为宋辽金三国立史,或许中国几千年的天下体系会因宋朝的灭亡而断裂。
对于“中原正统”这一概念,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和天下体系密切相关,只有一个国家的皇帝能代表天下,其他国家的君主则无权称皇帝。其次,这一概念也关联到历史传承的延续性。真正的中原正统不仅仅是继承权的符号,它需要下一代政权自觉地撰写前朝历史并传承其文化。这种历史自觉性体现于唐朝为隋朝撰史,元朝为宋辽金撰史等行动。
从中国历史的脉络来看,这种历史的延续性非常强大。汉朝继承魏朝,魏朝继承晋朝,直至隋朝为陈朝撰史,确保了历史的连续性。事实上,中国的历史传承仅有三次断裂: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宋朝的灭亡以及清朝的崛起。因此,当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迫切需要为自己的政权找到一个历史“起源”,而元朝无疑成了最合适的选择。毕竟,宋朝是被元朝取而代之,而非通过退位和传位完成更替。
在这个背景下,明朝坚持将自己视为元朝的继承者,以保障中原正统性,并避免重复元朝初期那种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局面。因此,基于天下体系和中原正统的理念,明朝无论如何都无法承认北元为元朝的合法延续,而只能通过承认元朝的历史地位,确保政权的合法性和历史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