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的警察厅原治安部次长水川伊夫逝世。虽然他在日本的官职仅为“正六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职务,但水川伊夫的死讯在国内并未引起多大的关注,然而在中国,这一消息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同于日本媒体的平淡反应,中国学界和社会上广泛传播着“水川伊夫复活”的新闻,甚至在许多报道中提及了四十多年前的五原战役。时至今日,关于水川伊夫的研究仍在中国持续进行。那么,一个在日本几乎不为人知的人物,为什么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中国的报道为何会称他“复活”呢?
1940年初,日军和国军在内蒙古展开了绥西战役,日军迅速占领了内蒙古五原县。为了巩固对五原的控制,日军决定由伪蒙军和王英的伪绥西联军担负起五原的防守任务,同时在当地组建了绥西警备队。水川伊夫被任命为绥西警备队的司令官,负责指挥这一支队伍。
水川伊夫,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05年10月出生。他在日本本土度过了大部分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直到侵华战争爆发。水川伊夫的职业生涯起步较为平凡,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进入内务省工作。内务省虽然是一个政府机构,但并未与日本军部有太多关联。水川伊夫的工作一直局限于文职岗位,担任过长野县工场课长等职务。然而,随着侵华战争的爆发,他被征调到中国。来到中国后,水川伊夫并未立刻投入到军事行动中,而是继续担任文职工作,最初被任命为伪蒙疆政府保安部理事官,并最终成为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治安部代理次长。
水川伊夫并没有军校背景,且与日军高层没有任何深厚的关系,他的升迁完全依靠自己的学识和行政经验。在中国,他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仍旧从事一些文书工作和治安管理。因此,虽然他参与了中国的战事,但他与那些残暴的日军将领相比,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血腥联系。直到1940年,他才被任命为绥西警备队司令官,并开始直接参与战斗,最终在五原战役中名声大噪。
五原战役中,日军为了保卫五原作出了充分准备,调动了绥西警备队、绥西联军、伪蒙军等多个部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五原作为一个战略要地,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傅作义,时任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发动进攻。他派遣人员深入敌后,切断了日军的增援路线,为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
1940年3月20日夜,傅作义决定发起进攻,战斗一开始便迅速占了上风。敌人反应迟缓,傅作义部队士气高昂,很快就突破了五原城。许多日军士兵还未从睡梦中醒来,就被一网打尽。几小时内,城内的日军基本被清除,剩下的绥西警备队依旧顽抗,企图等待增援。
然而,水川伊夫未能意识到,傅作义早已切断了敌人增援的路线,援军根本无法及时到达。经过一轮猛烈的攻势,剩下的日军部队纷纷溃散,唯独绥西警备队仍在顽强抵抗。直到3月21日下午,水川伊夫最终决定撤退,五原战役的胜利就此落入傅作义之手。
这场胜利不仅意味着五原的收复,更让国民党军队从“七七事变”以来的困境中走出了一步。五原大捷作为为数不多的胜利,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巨大士气。各地党派纷纷送来贺电,而关于这场胜利的报道也铺天盖地传遍了整个中国。
更让国人振奋的是,媒体报道称,在五原战役中,傅作义部队击毙了一名日军中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个“中将”无疑就是水川伊夫。而在一些战斗参与者的回忆录中,也提到过水川伊夫的名字。1982年,晋绥军连长张汉三的亲历记中,明确提到自己亲手击毙了水川伊夫,并且还在水川伊夫的尸体旁缴获了一把战刀,刀柄上刻有天皇的御赐字样和梅花图案,证明水川伊夫的身份非凡。
然而,就在张汉三回忆录发表后的三年,突然传来了“水川伊夫逝世”的消息。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质疑,水川伊夫难道没有在五原战役中被击毙吗?他怎么会“死而复生”?这一疑问也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
经过多年调查,学者们发现,水川伊夫确实在1985年去世,且他的履历与被击毙的水川伊夫极为相似——同一所大学毕业、同样在1940年参加了五原战役,并曾担任绥西警备队司令官。也就是说,1985年去世的水川伊夫,正是当年在五原战役中参与战斗的那个水川伊夫。
但问题依然存在,水川伊夫并非日军中将,也不是皇族。尽管如此,许多报道仍然将其描绘成日军中将和皇族,这显然是为了给五原大捷增光添彩,塑造国民党军队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在当时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的背景下,五原大捷无疑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宣传上的夸大也能激发民众的士气。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关于五原战役中的水川伊夫身份的疑点也逐渐浮出水面。日本方面的资料并未明确指出水川伊夫是否为中将,甚至有学者指出,水川伊夫的确在战后被迫辞去治安部职务,回到日本,但他并未得到进一步的晋升。这一切似乎表明,他并不是外界所宣扬的日军中将,更非日本皇族。最终,这一事件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