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
在汉末动荡的乱世中,诸侯枭雄们把头颅悬挂在腰间,刀枪互砍逐鹿中原,名将们则以生命为赌注,举起长矛为主公冲锋陷阵。曹操曾在马超的追击下狼狈割须弃袍,孙权也曾被张辽逼得断桥跳马,刘备一生都在逃亡中漂泊,幸运的是,他始终没有被敌人追上。
汉朝的江山虽然摇摇欲坠,但三国的三大势力都命悬一线。无论是曹魏的五子良将,还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他们的命运都充满波折。仔细翻阅他们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一半的将领都曾背叛过原主或者被俘,关羽、张飞、赵云要不是有过人武艺,也无法站在刘备的身旁,见证他最终成为汉中王。
《三国志·卷三十六》对这些猛将作出了如是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陈寿将赵云与西汉开国功臣滕公夏侯婴做对比,二者之间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若夏侯惇和曹操听到这个评价,估计会有不同的感受。
倘若没有滕公的立功,刘盈和鲁元公主恐怕早就未能存活,而赵云的单骑救主,也为甘夫人和刘禅带来了生机——要知道,曹操最喜从他人手中“笑纳”妻妾,若甘夫人落入曹操手中,定不会再得归还,尤其是在曹刘两家关系破裂,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境地。
赵云冒死将刘禅救回,背后埋下了蜀汉的隐患。刘备屡次丢失妻子,甘夫人所生的刘禅既非嫡长子,按理不应继位。然而,正是赵云在长坂坡的英勇行动,才为刘禅争取了登基的机会。
倘若刘禅在长坂坡丢失,蜀汉的第二任帝王,极可能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原名寇封,改姓后有继承权),或许是刘备的亲王刘永或刘理。刘封武艺高强,刘永也不喜欢宦官,若他们接过刘备的大旗,或许不会比刘禅更差,但他们始终难以与刘禅竞争,因为古代选立继承人重视嫡长,而刘禅作为长子,便理所当然地继位。
赵云的单骑救主,虽为蜀汉命运注入了隐忧,但这并非赵云的错——他救的毕竟是一个幼儿,若刘禅成年后未成器,那更应追究的是刘备的培养之责,尤其是他身边的诸多师长。
刘禅不过是隐患之一。如果刘备和太师们能够精心培养,他或许能够与孙权、曹丕一争天下,但遗憾的是,刘禅过度被宠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邓艾一阵微风,就足以令他垂头丧气。
赵云的义举不容置疑,与张飞在长坂桥喝退曹军一样,都是刘备阵营的重大胜利。然而,张飞的冒险在另一个战场却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在曹军的围攻中,关羽凭借一腔热血冒险斩杀颜良,用颜良的首级换得了汉寿亭侯的爵位。然而,这一英雄事迹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当关羽英勇斩杀颜良时,刘备正依附于袁绍的帐下,尚在为生活四处奔波。
历史记载显示,刘备曾依赖袁绍,而袁绍亲自出面,隆重欢迎刘备。其背后,除了对刘备的极大礼遇外,更有其政治算计。袁绍显然希望借刘备的宗室身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并通过刘备的投奔表明自己的义举。而对刘备来说,这虽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却也让他陷入了难以选择的境地。
就在刘备在袁绍营中等待时,关羽和张飞的冒险却使得整个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关羽斩杀颜良,虽然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行为,但也极有可能导致刘备被袁绍除掉。如果关羽没有斩杀颜良,或许历史的进程会因此改变。关羽的英勇是否能在袁绍心情不好时保全刘备的性命,谁又能预料?
张飞和关羽的冒险行动,都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然而,我们是否应当将这种冒险视为英雄壮举,抑或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成为警示?这便是读者和历史学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若关羽没有斩杀颜良,是否刘备已在袁绍手中丧命?如果张飞没能守住长坂桥,是否赤壁之战将会错失?倘若赵云未曾救出刘禅,蜀汉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三国乱世,诸将为国捐躯,命运如棋局般错综复杂。每一次的勇气与冒险,或许都带来了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而这些决定,或许从未有一个“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