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这段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且增加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雍正九年(1731年),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在和通泊展开了一场极为激烈的决战。此次战役中,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策零携手其第一猛将大策凌敦多布,巧妙布置伏兵于和通泊险要地形,令清军措手不及,遭受惨重打击。此次战役中,清军人数约2万,几乎全军覆没,战死率高达95%,史称“和通泊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八旗入关以来,甚至是八旗建军数百年来最为惨痛的一次败仗。战败后,雍正皇帝一度动摇,考虑重新加固长城防线,以抵御准噶尔汗国日益凶猛的进攻。
和通泊之战结束后,噶尔丹策零在漠北广袤的草原上展开了迅猛的扩张攻势,几乎将漠北地区(即喀尔喀蒙古)完全纳入其势力范围。幸运的是,天命似乎站在大清一方,当时雍正皇帝的妹夫,超勇亲王博尔济吉特策零,率领临时征召的喀尔喀蒙古牧民,在光显寺一带发起反击,给予准噶尔大军沉重打击,成功遏制住了清军的颓势,稳固了北方防线。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光显寺之战”。
此后,两国进入了相对短暂的和平时期,但双方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战斗间的“中场休息”,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大清帝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展开了一场“糖衣炮弹”式的攻势,以大量财物和官职诱使准噶尔军队投降归附。那个时代的军队尚未形成民族国家的意识,兵员多数只看重个人利益,谁给的好处多便跟谁走,毫无道德束缚。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季,准噶尔军中一名叫阿玉锡的下级军官因犯军法,被判处斩断臂膀的重刑。
阿玉锡不愿失去手臂,选择铤而走险,徒步跋涉超过2000里,辗转逃至清军在漠北重镇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哈朗特)投降。投降后,他摇身一变成为清军一名普通军官。因一次空手夺枪的英勇事迹,阿玉锡声名大振,甚至获得乾隆皇帝的亲自召见,并被封为侍卫。随后凭借出色战绩,他在大清军中屡次晋升,逐渐晋升为中高级将领。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其名将阿睦尔撒纳投降大清,成为带路党。乾隆帝于是征调4万大军,发动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战争。当时清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准噶尔都城伊犁形成钳形包围,尤其在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清军势如破竹,迅速逼近伊犁城。末代大汗达瓦齐见势不妙,伊犁防御薄弱,遂弃城而逃,率领约一万名精锐退守西南方向的格登山。
格登山地势险峻,环绕着伊犁河作天然屏障,山上布有坚固防御工事,粮草储备充足,非常适合坚守。达瓦齐对这处险地防守极为满意。然而,清军远征后勤压力巨大,最忌讳持久战,一旦不能快速攻下格登山,清军就将面临补给断绝的困境,甚至可能被迫撤退,给达瓦齐以逆转的机会。因此,清军誓将格登山拿下,而达瓦齐亦誓死守卫,双方势必展开一场决定战局的关键战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十四日夜晚,清军进攻格登山的指挥官决定先派出侦察兵摸清敌情。阿玉锡因熟悉格登山地形,率领厄鲁特章京巴图济尔噶尔、新归顺的准噶尔部宰桑哈什等24人共25人组成侦察队,悄然前往格登山顶进行侦查。侦察完成后,按理应当撤退,但阿玉锡胆识过人,鼓动全队竟直接对达瓦齐大营发动突袭。山上顿时喊杀声震天,阿玉锡率军狂奔突击,达瓦齐误以为主力来袭,仓皇逃离战场。
达瓦齐逃走后,准噶尔军队失去统帅,陷入混乱,无法形成有效防御,格登山大营全面崩溃。阿玉锡乘胜追击,俘虏准噶尔军大小首领20余人,缴获俘虏6500人,彻底歼灭了准噶尔军队的主力。此役史称“格登山之战”。不久,达瓦齐在逃亡途中被清军擒获,缠斗近七十年的准噶尔汗国正式灭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数十万清军将士的努力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格登山之战无疑是定鼎准噶尔汗国的决定性战役,而阿玉锡则是这场胜利的最大功臣。
阿玉锡以寥寥25人之众击败上万敌军,俘获数千人,这样的战绩让人难以置信,甚至堪称电影剧本也难以拍摄。乾隆皇帝获悉后,亲笔题词赞誉:“于格登山,贼据险守。率廿四人,间道袭后。诸贼大溃,爰以成功。本厄鲁特,降顺效忠。”并为阿玉锡作诗《阿玉锡歌》赞其勇绩:“阿玉锡者伊何人?准噶尔属司牧臣。其法获罪应到臂,何不即斩犯厥尊。徒步万里来向化,育之塞外先朝恩。萨拉尔来述其事,云即彼中勇绝伦。持铳迎面未及发,直进手夺无逡巡。召见赐银擢侍卫,即命先驱清漠尘。”
---
你觉得这样怎么样?需要调整风格或者再细化某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