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赵国为什么在拥有两位四大名将的情况下仍然走向了国家破败的结局?这是萨沙问答第151集中的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个国家如果名将如云,反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它反映了这个国家在战争上频繁地出击。
古代的战争形式与现代截然不同,都是面对面、近距离的肉搏对抗。
所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即使是一方打赢了战斗,其自身的损失也同样不容忽视。就算能够百战百胜,战死者的数量依然不会少,而这对国家的整体实力是一次巨大的消耗。
在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中赵国确实有两个名将,即李牧与廉颇。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反而意味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剧。
赵国的实力并非微弱,它实际上在秦、楚、齐之外,排名战国的第四强国。
就军队的战斗力而言,赵国甚至在齐国之上,最多也只是屈居于秦、楚之后,居于第三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主要源于赵国的地理位置相对不佳,四面环敌,局势复杂。
北方有强大的匈奴、林胡等游牧民族,而东部则面临燕国、南部接壤齐国,以及西方难以对抗的秦国。自建国以来,赵国便经历了不断的战争。
尤其是匈奴和林胡这些游牧民族,对赵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几度险些导致赵国覆灭。
实际上,赵国在与匈奴的交战中,战绩可谓是屡屡失利。
李牧之所以声名卓著,正是因为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一举消灭了十万匈奴大军。尽管如此,匈奴人依旧不肯罢休,频频对燕国、赵国和秦国进行骚扰,这样的战争局面没有丝毫缓解的迹象。
而是从廉颇来看,他在战场上多次击败齐国、魏国与秦国,初期还在长平之战中稳住了局势。
廉颇与李牧的辉煌战功,其实与赵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削弱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统一战争期间,秦军成功地击败赵国,杀死了十万士兵,李牧不得不急急赶赴前线指挥。
尽管李牧多次挫败秦军,再加上成功抵御了韩国与魏国的进攻,勉强稳住了局势,但因长期的战争,赵国阵亡士兵已达到数十万之多。
虽然赵国没有灭国,但国家的军力消耗已非常严重。
除了首都邯郸尚且相对完好外,赵国的大部分疆域十室九空,乡村的人口稀少,几乎见不到成年男性的身影。
当秦国发动总攻的时刻,赵国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就算李牧没有遭遇赵王的杀害,其作为也难以发挥。
反观秦国,虽然同样面临一定的损失,但由于国力雄厚、人口众多,其对比赵国而言则显得强大的多。
可以说,秦国的总人口是赵国的两倍,粮食产量则更是数倍于赵国,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为日后赵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