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外交部就中国暂停开放所谓的“韩国在华独立运动遗址”一事,向中方提出了正式交涉,表示将联系相关机构深入调查具体情况,并寻求与中方开展相关合作。据悉,这些“韩国在华独立运动遗址”是指自19世纪末日本开始占领并控制朝鲜半岛以来,至二战后朝鲜半岛分治前,许多朝鲜族的革命家、抗日英雄等人物的故居和遗址。由于当时日本对朝鲜进行严酷的殖民统治,朝鲜族的反日民族主义运动成为了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也成为了这些活动的主要基地,许多朝鲜族抗日志士的事迹在二战东亚各国的反抗运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表面上看,韩国的这次交涉似乎只是两国在革命和独立运动历史遗产方面的正常沟通与合作,但实际情况远比表面复杂。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于韩国一贯存在的文化“偷窃”问题,这次他们甚至将手伸向了中国的抗日烈士,试图将这些历史人物转为“韩国文化符号”。
这次韩国所提出的遗址调查,其中包括了两位名人的故居。第一位是著名的朝鲜抗日烈士安重根,他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日本扩张的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成为朝鲜人民抗日的象征。而另一位则是二战时期牺牲的中国朝鲜族爱国诗人尹东柱,尹东柱的故事尤其引人注目。
尹东柱虽然是朝鲜族,但他明确是中国国籍的抗日烈士,按照国籍来讲,他属于中国的一员。韩国此番提出调查,显然有意将尹东柱认定为韩国人,这一点从韩国的目的来看,显然不言而喻——他们想要将尹东柱这一伟大的抗日烈士转化为“韩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尹东柱生于1917年12月18日,地点是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市。他是中国朝鲜族中著名的诗人和爱国志士。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尹东柱对诗歌、书法、音乐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平壤的崇实中学、汉城的延禧专门学校,以及日本东京的立教大学等地求学。在学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运动,加入了抗日联合军,并开始创作诗歌,发表了大量作品。
1943年7月,尹东柱因被指控为反日分子而被日本警察逮捕。即便是在监狱里,他仍然坚持创作,创作了《可怕的时刻》、《出口成章》和《路》等诗篇,诗中满含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族未来的忧虑。不幸的是,尹东柱在1945年2月16日于福冈县的刑务所内被日本警察迫害致死,年仅28岁。他留下了大量诗稿和书法作品,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才逐渐为外界所知。
尹东柱在生前并未获得广泛关注。因为日本殖民政府的压制,他的诗作未能公开发表。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尹东柱的弟弟尹一柱才将他的遗稿公之于世,韩国社会才开始逐步了解这位卓越的诗人。随着韩国独裁时代的结束,民族意识觉醒,尹东柱被视为“为了民族独立而牺牲的爱国诗人”,并成为韩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尹东柱明确属于中国——他的诗歌用汉字书写,且大部分内容表达了他对故乡——中国东北的深切怀念。2007年,尹东柱的故居被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如此,韩国方面仍然不放手,试图将尹东柱塑造成“韩国文化的象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侵占。
实际上,韩国在文化方面长期有“借用”他国文化的历史。他们不仅频繁篡改历史,抢先申遗,还将许多传统文化如丹青、板索里、宫廷礼乐、针灸等都标榜为“韩国文化”。就连全球公认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也被他们通过歪曲历史的方式“转移”到韩国身上。更有甚者,曾有韩国学者提出李白是韩国人,端午节起源于韩国,甚至屈原也被他们标榜为韩国人。
这次,韩国不仅企图将远古历史人物纳入其文化框架,还直接伸向了近代的抗日烈士,这种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文化交流的界限,甚至侵犯了他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更为令人愤怒的是,韩国方面竟以遗址暂时关闭为由,试图对中方进行“问责”。尽管中国方面已经解释遗址关闭的原因是由于年久失修,但韩方依然矢口不离,挑起事端。
这种情况下,中国显然没有理会韩国的过激言辞。原本可以促进中韩友好关系的历史遗址,现在却成为两国舆论对立的焦点。韩国真的应该反思,自己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借用他国的遗产,而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