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以来,中美之间竟然罕见地形成了某种共识:既然说服不了欧盟,那就只能通过打击让它屈服。面对中美的联合压力,欧盟怎能凭借一己之力在两大经济体之间保持强硬立场呢?如今,欧盟内部的裂痕似乎已经显现,历史的悲剧是否会重演呢?
7月2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希腊雅典参加一项活动时表示,如果美国加征关税最终导致美国消费者为商品支付更多费用,特朗普政府也将面临巨大的反弹。她呼吁欧盟团结一致,应对美国的贸易挑战,并指出一旦美国加大对欧盟的关税压力,欧盟应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她强调,欧盟必须通过与美国的谈判,解决关税问题。而在这场关税争斗中,欧盟的态度愈加坚定。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也在布鲁塞尔公开表示,如果和美国的贸易谈判没有进展,欧盟将采取强硬反制措施。
特朗普显然早就意识到欧盟的立场,因此频频威胁提高关税。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征收了50%的关税,对汽车行业加征了25%的关税,甚至对其他商品实施了10%的基准关税。5月下旬,特朗普曾放出狠话,威胁要从6月1日起将欧盟产品的关税提高至50%,因为他认为谈判进展迟缓。紧接着,特朗普又宣称,如果美欧贸易谈判未能在7月9日前达成突破,他将对欧盟加征50%的关税。
如今,7月7日已至,意味着对等关税90天的暂停期即将结束,但到目前为止,欧盟与美国之间依然未见达成任何协议的迹象。与此同时,欧盟不仅在对抗美国时态度强硬,对中国也是同样不肯妥协。目前,中国外长正在欧洲进行访问,试图通过外交斡旋化解僵局。然而,从各方反馈来看,欧盟依然在关税问题上坚持己见,甚至在俄乌问题上对中国提出过分要求,要求中国断绝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
更为棘手的是,媒体报道称中国已批准部分欧洲企业的稀土许可证,但欧盟却表示希望延长许可证有效期,甚至要求取消这一制度。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无疑让双方关系更加紧张。显然,欧盟的态度是:“既然无法说服你,那就只有用打击来迫使你服从。”
7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白兰地征收27.7%至34.9%的反倾销税,期限为五年。这项反制措施其实早在2024年1月就启动了调查,只是因中欧双方一直在进行磋商,拖到了现在才正式实施。与此同时,7月6日,中国财政部也公布了对部分从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决定,这是对欧盟在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领域设置障碍的回应。事实上,这一系列反制措施是在中国外长访问期间突然出台的,堪称是给欧盟的直接警告。
更为微妙的是,欧洲许多企业近期由于稀土供应紧张而停产,虽然目前供应已经恢复,但这也为欧盟敲响了警钟。毕竟,稀土问题在中欧之间的贸易中极为敏感,而一旦中国的政策发生变动,欧盟的许多企业将受到直接影响。
那么,为什么欧盟能够如此坚持对抗中美?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首先,欧盟由27个成员国组成,各国之间的利益错综复杂,且存在众多大资本家的影子,任何一国的利益都不容易被轻易牺牲。其次,欧盟作为一个松散的国家联合体,决策程序异常复杂,效率低下,除非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否则欧盟委员会无法做出任何重大让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欧盟内心不肯轻易放下自己的骄傲,仍然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能够与中美平起平坐,甚至认为自己有能力在这场博弈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欧盟当前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冯德莱恩和马克龙,仍然抱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即美国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因此欧洲可以利用与美国的合作来对抗中国。这一误解与特朗普的实际态度大相径庭。特朗普从未对这一提议感兴趣,这一点与他对待日本的态度如出一辙。对于美国而言,它正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需要外部市场的支持,但欧盟和日本的经济战略也并不完全符合美国的需求,特朗普又怎会轻易放过他们呢?
欧盟的这种错误估计使它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事实上,无论是欧盟的组织形式,还是各个成员国目前的经济实力,都无法支持它同时与中美两大经济体对抗,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将欧盟视为次要目标的背景下。如今,欧盟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压力,内外矛盾也愈加突出,甚至开始出现裂痕。7月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波兰和德国就边境政策发生了激烈争执。波兰为了反制德国,决定从7月7日起在与德国的边界实施管制措施。除了波兰与德国,西班牙、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国也在欧盟内部纷纷提出不同意见,导致欧盟内部分歧加剧。
总的来看,欧盟的策略是先与美国达成协议,然后再与中国打交道。然而,随着7月9日的临近,欧盟是否会在压力下与美国达成协议,依然悬而未决。从历史来看,欧洲大陆一直分裂不断,战乱频发,直到欧盟成立才终于停止了纷争。那么,这种历史的悲剧会再次重演吗?我们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