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历史上的今天,不能忘,不敢忘。
王冷斋(1892—1960),福州人。在保定军官学校期间,与李宗仁、白崇禧、刘峙、顾祝同等同班。
1936年,他任宛平县县长。七七事变,他同日军谈判、交涉中,坚持守土有责、寸土不让。被称为“卢沟桥事变的王牌见证人”。
抗战胜利后,他赴东京为审判日本战犯出庭作证。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他创作有《卢沟桥抗战纪事诗》五十首,真实记录了宛平前线强敌压境的危急局势,生动展现了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与不屈精神。
这些诗与其著作《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价值。
他写宛平城在北平之西,旧名拱极城,为古来兵家要地:
雄峙平西拱极城,中原逐鹿几兵争。而今三路纵横过,南北咽喉一宛平。
卢沟桥为金代所建(1189年),总长266.5米,宽9.3米,桥栏石刻狮子,共有501个。旧时涧水如练,西山似黛,黎明时分,水月相映,明媚皎洁,金章宗很喜爱,命名“卢沟晓月”,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王冷斋感慨于七百多岁的沧桑卢沟桥,写道:
长虹万丈跨卢沟,胜地流传(一作马可波罗)七百秋。桥上睡狮今渐醒,似知匕首己临头。
事变前,敌人迫境,常在城外附近演习,而冀东伪壤相错,交涉频繁。王冷斋写道:
桥边城外满夷氛,嘶马鸣弦一再闻。况是犬牙交伪壤,盘根错节费挥斤。
七月七日之夜近十一时,他听到枪声忽作于宛平城外,查知为日兵所发:
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沉烟雾起,时当七夕近三更。
当时守城军队为二十九军二一九团三营,所有将士均愤慨填膺,准备抵抗,王冷斋也率所部保安队及警察协同守城:
报国歼雠正此时,纷纷将士尽登陴。十年我亦曾磨剑,安敢军前后健儿。
北平命王冷斋等与日本松井特务机关长等谈判,据日方扬言有日兵一名因夜间演习失踪,认为被我方所害,要求由日军进城搜索,为我方坚决拒绝。王冷斋写道:
消息传来待折冲,当时尚冀息狼烽。谁知一勺扬波起,故道夷兵忽失踪。
王冷斋明白士兵“失踪”是日军惯用的伎俩。1934年6月8日夜,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出走,欲藏匿自杀。日方借口他被抗日分子所杀,派军舰开泊南京江面,企图全面侵略。几天后,他被找到。王冷斋由此事反诘,日方代表松井无言以对。
诪张为幻本无根,惯技由来不足论。藏本当年原自匿,诘他松井欲无言。
王冷斋被气急败坏的日军劫持、威胁,却并不在意生死:
挟持左右尽弓刀,谁识书生胆气豪。谈笑头颅拼一掷,余生早已付鸿毛。
王冷斋脱险进城后,已知日方为有计划之侵略,终不能以口舌争,乃激励驻军严密守城:
脱身单骑纵归来,未格蛮心尚费猜。激励三军坚壁垒,任教强敌也难摧。
八日、九日两夜,战极烈,我军以大刀队回击,斩敌无数。有少年健儿手刃数敌,日兵惊退,不敢前进。王冷斋描绘了中国军队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英勇场景:
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日军失利,乃用诈术谋和,当时中日双方商定三项办法:(一),双方自即日起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丰台,我军撤向卢沟桥迤西;(三),城内由原有保安队协同冀北保安队防守。
王冷斋指出,日方并非真意言和,实图缓兵以便从容布置。他们根本无信义可言:
三章约法且言和,令下前锋共止戈。毕竟夷人无信义,撤兵意少缓兵多。
当时,驻北平的一些国际友人不顾艰险来到危城慰问。某西人手摩卢沟桥上石狮曰:“睡狮今已醒矣。”王冷斋表示由衷感谢:
睡狮一吼震寰瀛,伐木丁丁见友声。博得同情人共赞,不辞艰险到危城。
7月29日,宛平失守,第29军奉命撤离。朋友们为他庆幸未死,王冷斋则认为不能与城共存亡,实属不幸:
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步方艰应有待,此身终合向沙场。
他听闻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号召国人团结起来,抵抗日寇,非常振奋,赋诗说:
延安振臂起高呼,合力前趋愿执殳。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
八年后,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终于驱逐了强大凶恶的日本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