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洛杉矶的奥斯卡电影博物馆,6月24日晚上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由中国团队精心高清修复的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首次在这里亮相,顿时引发了美国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场放映不仅吸引了大量电影学者和历史专家前来,更有许多当地市民慕名而至,他们都渴望亲眼见证这部传奇影片的重生。
**《苦干》:二战史诗的光影记录**
《苦干》是一部由华裔女艺术家李灵爱策划、美国战地摄影师雷伊·斯科特拍摄的纪录片。影片拍摄于1939至1940年间,斯科特走遍了中国的多个地区,包括香港、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用彩色胶片记录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抗战中国。影片特别珍贵的是,它完整记录了1940年重庆大轰炸的震撼场面,这也使它成为现存唯一的彩色影像史料,被誉为史诗级的历史文献。
这部纪录片创造了中国抗战影像的多个“第一”:
- 首部用彩色摄影机拍摄的中国抗战纪录片;
- 首部展现滇缅公路“生死运输线”的影片;
- 首部完整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动态影像;
- 首部拍摄敌后游击队的战地实录;
- 甚至是首部将大熊猫搬上银幕的电影作品。
1942年,奥斯卡首次设立纪录片奖,《苦干》因其震撼的纪实风格获得了特别奖。然而,这部电影在战后曾一度失落,直到2009年,美籍华裔导演罗宾龙才重新发现了这段胶片。
**光影见证历史,友谊跨越时空**
这次放映的主题是“光影见证历史,友谊跨越时空”。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敬意,更是对中美两国人民在抗战中并肩作战的深情回顾。
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管洪在致辞中提到,《苦干》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它是生动的抗战史诗,以真实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为自由和尊严付出的血与汗。影片中,滇缅公路上的物资运输队在炮火下穿越生死线,重庆这座战时首都在日机轰炸下化为废墟,民众在废墟中顽强自救。《苦干》打破了时空的壁垒,让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震撼。
管洪还谈到,这部电影是友谊的永恒见证,是正义的永恒记忆。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观看了这段来自东方战场的影像,三个月后,《租借法案》签署,这让太平洋两岸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美国年轻人加入飞虎队,奔赴中国抗战前线,而其中或许正是《苦干》唤起了他们的共鸣。
在管洪的致辞中,他特别提到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1944年6月24日,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应罗斯福的指派访问重庆,并将罗斯福亲笔写的《致重庆人民纪念状》转交重庆市,信中提到:“你们的坚韧与勇气昭示:任何暴力恐怖都无法摧毁追求自由人民的意志。”
今天,我们依然怀着感恩之情纪念80多年前美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那些捐赠的药品、飞越喜马拉雅的物资,和无数为中国战斗而牺牲的美国青年,始终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高清修复:让《苦干》重生**
中国对于这段共同记忆的历史影像格外珍视,近年来,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和中国大后方抗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携手进行《苦干》的史料收集和修复工作。团队通过多渠道收集了三个《苦干》片段,并对其进行了拼接和恢复。采用人工修复与AI智能修复技术相结合,AI降噪、智能插帧和音质提升等技术使得这部珍贵历史影像得以最大程度地恢复。
放映仪式上,管洪将《苦干》修复资料捐赠给了奥斯卡电影博物馆,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永久收藏。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执行副总裁马特·塞弗森在致辞中深表感谢,他表示,能保存这段难以置信的历史,离不开捐赠者的慷慨,而这段历史将永久保存在电影档案馆。
**强烈共鸣:中美共同记忆的呼唤**
影片放映结束后,观众们报以热烈掌声,纷纷表达震撼之情。摄影师斯科特的儿子马克深受感动,几度落泪,他回忆起父亲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拍摄重庆大轰炸的场景,感叹道:“今天,我从未见过如此恢弘的《苦干》!这是前所未有的修复成果,真的太震撼了!”
观众伊丽莎白感慨道:“修复效果惊人,我们实在无法相信!”
观众安德鲁认为,数字化重映这部八十年前的胶片纪录片,具有现实的意义。高清修复让现代观众能清晰看到重庆大轰炸的真实场景,视觉冲击比文字资料更为直观和有力。看到重庆市民在废墟中重建家园时,观众不仅感受到抗战精神,也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人类韧性。
东洛杉矶学院的刘荣文教授在观影后表示,这部修复版影片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献礼,能够修复到如此高的水平,实属不易。创作团队的辛勤付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美国导演李察·安德森曾经到过重庆,今天他再次看到这座城市在80多年前经历大轰炸的场景时,感到震惊。他说:“那时重庆每天都在遭受轰炸,但看看如今重庆的现代化面貌,这种变化简直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