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毅然踏上了艰难的长征旅程。长征的初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依然蔓延,红军面临严峻的困境,直到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的局势才逐渐获得改善,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走向胜利。在遵义会议后,红军组建了新的“三人团”,而“洋顾问”李德则被解除军事指挥职务。那么,李德之后的命运如何呢?
李德,生于1900年的德国,是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26岁那年,李德因政治原因被德国政府逮捕,随后入狱服刑。然而,1928年,李德逃离监狱,辗转逃到苏联,并进入了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军事学习。在此之前,他并未系统地接受过军事理论的培训,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便成为他唯一的军事理论基础。
1932年,李德从军事学院顺利毕业,并被派往中国开展工作。到达中国后,他与当时中央的负责人博古进行了初步的会面,双方就军事战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次会谈令博古对李德的军事见解印象深刻。1933年,中央临时指挥机构迁至中央苏区,博古于是联系了共产国际的代表,希望将李德引荐到中央根据地担任军事顾问。
随即,李德以军事顾问的身份抵达中央根据地。彼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阶段,博古因缺乏军事指挥经验面临巨大的压力,对李德的到来十分欢迎,深址与他共度长夜,详细介绍了当时战况。经过这次深入交流,李德被任命为军事工作负责人。然而,尽管李德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其缺乏实际指挥经验,加之对中国复杂国情的无知,导致了预想的困难。李德的军事指挥往往是纸上谈兵,他的翻译需将战报先翻译为俄文再递给他。
李德开始在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前独自深思,安排每一个战斗细节,包括哨兵的驻守位置、迫击炮和机关枪的配置等。然而,当时地图的精确度不足,加上实战中变化多端的情况,使得李德的指令常常变得反复无常,令红军饱受困扰。这次以失败告终的第五次反“围剿”便是这样的结果。
长征的初期,李德作为“三人团”的一员继续主导红军的军事事务,红军的处境因此十分艰难。直到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左倾”错误得到纠正,红军不仅重新组建了“三人团”,同时李德与博古也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此后,红军逐渐走出了困境,事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后,张国焘在红军内部推动分裂主义,率领左路军南下至川康一带。此时,李德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正确指引,奋力抵制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李德仍然与中央红军保持一致,持续北上,并于1935年秋季到达陕北。
在抵达陕北后,李德主要投入于军事教育及研究工作。到了1939年,他接到通知返回苏联。在苏联的日子里,李德担任政治教官。1953年,他获得准予离开苏联的许可,最终回到东德,参与马列主义研究院及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负责编写与翻译等任务。1974年,他在保加利亚度假期间因病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