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晚清名臣的两种选择
虽然清朝在晚期的腐败、无能和对内的暴虐行为使得国家岌岌可危,但在这段历史黑暗时期,依然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卓越才能和非凡气节的名臣。其中,尤以“晚清中兴四臣”最为著名,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军事人物便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们都为“中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曾国藩和左宗棠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选择截然不同,甚至因此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和分歧。
曾国藩与左宗棠虽曾是亲密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有着深厚的情谊,但最终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政治选择上,还深深植根于两人对国家命运的不同看法,尤其是在“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中的态度上,展现得尤为鲜明。
“火烧圆明园”及其背后的历史痛苦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它更承载了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象征。每当提起圆明园被焚毁一事,人们便不禁想起那段屡遭外来侵略、饱受屈辱的近代史。圆明园被焚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终结标志之一。这场战争起始于1856年“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历时五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才宣告结束。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本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当时英法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仅有约18,000人,要攻占坚固的北京城并非易事。早在之前的大沽防守战中,清军就成功击退过英法联军,足见其并非无法战胜。可惜,面对即将来临的侵略,清朝上下从皇帝到朝臣,几乎无人愿意迎战,导致整个政权陷入了不战而退的困境。
就在英法联军进入通州之后,清朝皇帝咸丰帝和朝廷官员们迅速逃入热河的避暑山庄,放弃了对首都北京的防守。皇帝及重臣的逃亡直接导致了士气的崩溃,士兵们自然也无法激起抵抗的勇气。英法联军如猛虎入羊群,在1860年10月18日顺利攻入了北京。
一旦进入北京,英法联军便完全放开了对士兵的管制,任凭他们肆意烧杀掠夺。士兵们深知百姓家中并无丰厚财富,于是他们将目标对准了北京城中的皇家建筑,圆明园无疑成为了最先遭殃的地方。
事实上,不仅是圆明园,英法联军在这次焚烧中还摧毁了清朝皇家的“三山五园”,而圆明园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此次摧毁持续了三天三夜,英法联军共掠走了超过150万件珍贵文物,内容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到历代珍贵书画,无数国宝被毁灭。可以说,“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中国的灾难,它也成了19世纪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缩影。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不仅有外国人对此暴行发出强烈的批评,国内却也有人将责任推给中国,甚至为英法联军辩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曾国藩,他对这次屠杀和掠夺的态度竟然如此宽容,完全不见有对国人失去的文物和文化的愤慨。
曾国藩的“宽容”与左宗棠的愤怒
1860年,对于北京以及全国的民众来说,是无尽的黑暗;然而,远在江南的曾国藩却在这一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4月,他率领湘军在太湖大破太平天国的陈玉成部,极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同时使得他的对手何桂清的部队因战略失误而损失惨重。随着这种局面的变化,曾国藩迅速掌握了江南的军政大权,成功晋升为两江总督。
然而,当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时,曾国藩却出奇地保持了沉默。他并未公开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也没有表现出支援北京的任何意图。在他的笔记中,曾国藩竟然如此评价:“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这一表态显示了曾国藩对外敌的极度宽容,甚至对于英法的暴行视而不见,反而还感激他们未对清朝的根基“宗庙社稷”造成更大破坏。曾国藩的态度可以说完全背离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他将洋人的侵略行为视作“小错”,并认为他们对清朝的“贡献”值得感激。这种对外列强的卑微和谄媚,令人不禁为清朝的衰败深感痛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左宗棠,他对“火烧圆明园”的反应极为强烈。得知北京陷落和百姓遭遇屠戮后,左宗棠愤怒到无法平息,整夜未眠。他的内心没有被任何外部“权谋”或“大局”所影响,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挽救国家的命运。
虽然左宗棠也曾接受过英法联军的某些帮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洋人深深的警惕。无论是在上海的巡视,还是后来与外敌的谈判中,左宗棠从未对外国势力有丝毫的妥协,他一直坚持强硬的立场,这种态度也赢得了许多外国人的尊敬。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历史定位
从两人对待“火烧圆明园”事件的态度,便可以看出曾国藩与左宗棠在国家命运、民族利益上的差距。曾国藩虽然口口声声提倡儒学的“仁义”,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与孔孟之道格格不入。相反,左宗棠虽然外表豪爽,但内心却始终秉持着忠诚于国家、关爱百姓的儒家理念。
历史证明了左宗棠的忠诚与英勇,他的西征不仅恢复了新疆的稳定,还有效地遏制了列强的侵略野心。而曾国藩,尽管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声名显赫,却在国家危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两人鲜明的历史对比,也使得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逐渐发生了转变。如今,左宗棠的忠诚与英勇赢得了更多的尊重,而曾国藩的伪君子形象则被许多人揭示和批判。
最终,历史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真正的民族英雄,必定是那些始终忠诚于国家、捧心为民的人,而非那些只顾自己利益、忘却国家危难的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