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历史镜像馆之前曾介绍过光绪皇帝,这位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的悲惨命运,常常让人感到惋惜和心酸。作为清朝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他的经历复杂且充满争议。首先,他的死因至今没有确切的结论,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其次,关于他的照片至今极其稀少,至今仍被认为是神秘且难以捉摸的历史人物之一。因此,光绪皇帝的形象始终笼罩在一种朦胧的面纱下,令人猜测和好奇。
相信不少人曾经看到过几张关于光绪皇帝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如今仍然广泛流传,被误认为是光绪皇帝的真容,然而事实上,这些照片并不真实地呈现光绪皇帝的模样,而只是以“光绪皇帝真容”的名义被传播开来,导致了不少误解和混淆。
比如,最后那张照片,展示了一位小男孩与坐在椅子上的醇亲王奕譞合影的场景。我们知道,光绪皇帝是奕譞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的第二子,而当光绪被慈禧立为皇帝时,他年仅四岁。然而,照片中的小男孩显然已经超过了四岁。按照古代皇家礼仪,君臣之别大于父子之情,因此身为皇帝的光绪不可能与醇亲王以这种站位礼制拍照。显然,这张照片并非光绪帝。
那么,光绪皇帝真的没有留下一张真实的照片吗?答案并非如此。事实上,光绪皇帝的确有一张照片流传下来。
在光绪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庚子之乱,这场历史事件中,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被迫逃离紫禁城,西逃至西安,所谓的“西狩”开始。事后,在奕劻和李鸿章的代表下,大清与十一国签订了令人耻辱的《辛丑条约》,从而使这段动荡历史暂告一段落。直到两年后,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才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返回紫禁城。在这一过程中,外国摄影师拍下了光绪皇帝的一张照片,尽管在这张照片中,光绪的正脸并没有显现。
当时,慈禧和光绪皇帝乘坐火车到达马家堡后,返回北京。两人前往正阳门瓮城内的关帝庙进行祭香仪式。城楼上,外国观众聚集在一起,翘首以待,等待亲眼见到皇帝和太后的真容。慈禧太后在城楼上挥动手帕,热情地与外国人打招呼,还停留了很久,耐心地让外国人拍照。据《德宗实录·卷四十九》记载:“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自保定府御火车启銮。未刻至京师,诣正阳门关帝庙、菩萨庙拈香还宫。尚有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观看,有脱帽挥拂以示敬礼者。太后在舆中仰视,似以含笑答之。”
而光绪皇帝与慈禧的表现却截然不同。面对如此多的外国人,光绪帝显得格外紧张和忌惮,怕被拍到真实的面容,他下了轿后迅速走开,几乎不愿被任何镜头捕捉到他的身影。
在英国作家立德夫人最后一部以北京为主题的回忆录《我的北京花园》中,她也曾描述过这一幕:“皇帝的动作极为迅速,几乎没有人来得及看到他的面容。光绪帝刚刚跨出轿子,祭过供奉关羽的武庙,便立刻被抬走,几乎没有任何人看到他真正的身影。相反,慈禧太后则停留了很长时间,挥手打招呼,再用手帕向外国人示意,甚至拿出了眼镜来仔细打量那些观众。”
事实上,光绪皇帝在位时,照相机已逐渐传入宫中。慈禧本人热爱拍照,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甚至她的亲生父亲奕譞亲王和光绪的皇后隆裕也都留下了许多宫廷照。然而,光绪帝为何没有一张正式的肖像照流传下来呢?是否是因为拍摄后被销毁,或根本没有拍摄过?结合光绪皇帝一生都处于操控之下,最终还被慈禧软禁的背景,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为真实。尽管如此,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仍未能达成共识,仍在不断寻求答案。或许某一天,我们能够从尚未被发掘的文献中,揭开更多光绪皇帝的历史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