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不仅方便您进行深入讨论和分享,也能让您更有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马谡在街亭一役失利后,被诸葛亮判处死刑。诸葛亮为此痛哭流涕,心情十分沉痛。让人不禁疑惑:既然孔明如此重视人才,三国时期刘备一方的将才本就稀缺,为什么他还要亲手处决马谡?一个小小的街亭,难道真的有那么关键的战略意义,以至于能改变整个三国的命运走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诸葛亮的北伐之战说起。
刘备当年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一直心存感激。然而,随着关羽失荆州,刘备在夷陵遭遇惨败,蜀国的力量逐渐衰弱。刘备临终时,他将复兴汉室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此时的蜀国人口少,国力弱,兵源匮乏,许多优秀的将领和谋士都已所剩无几。
为了恢复汉室,诸葛亮心怀宏图,毫不顾及个人得失,毅然发起了北伐,目的是扩展蜀国疆域,吸纳更多的人才,最终实现蜀国的强盛与长治久安。
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北上,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由于军纪严明且智勇双全,诸葛亮一系列巧妙的战略得以成功,使得蜀军一路凯歌,迅速占领南安、天水、安定等三郡。蜀军士气大振,连连捷报,风光无限,诸葛亮内心也十分激动和自豪。
此时魏国的曹丕刚去世,曹睿继位。魏国对蜀军的防范稍有松懈。然而,诸葛亮的进攻之势迅猛,曹睿看到形势紧迫,亲自赶赴长安,指派司马懿带兵前往支援。
正当此时,魏军将领孟达准备叛变。孟达本为蜀国的将领,但由于种种原因投降魏国,心中却始终不忘蜀国。他在此时暗中与诸葛亮通信,计划联合攻占洛阳和长安,谋求大一统。
然而,诸葛亮知道孟达面对司马懿这位老谋深算的将领,绝非其对手,极力提醒他要小心。但孟达未曾听从警告,轻视了司马懿,最终被其击败,遭遇惨败。
孟达被灭的消息传到蜀营,诸葛亮心里十分沉重。他虽然对孟达背叛不满,但也感叹孟达终究为自己所用,结果还是死于轻敌。诸葛亮也意识到,司马懿一定会趁机攻击街亭,切断蜀军的补给线。
于是,诸葛亮决定派兵守卫街亭。而此时,担任先锋主将的人选成为了一个难题。参军马谡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亲自守住街亭。
此时,蜀国的众多老将如魏延、吴壹等人,战斗经验丰富,深受大家敬重,他们都认为应由这些老将担任重任。可是马谡却坚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司马懿和张郃的联手威胁,并且立下军令状。
最终,诸葛亮决定力排众议,提拔马谡担任主将,带领军队迎战魏军。马谡是何许人也,竟能得到如此重任?
其实,马谡的确有过人的才智。早在刘备时期,马谡就与兄长马良一起跟随刘备,曾表现出色。马谡年轻时便与诸葛亮有着深厚的交情,曾多次出谋划策,屡次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马谡也提出过一些颇具成效的战略建议,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曾建议攻心为上,成功安抚了南中地区的民心。自此,诸葛亮便将马谡视为未来的接班人。
对于街亭这一战略要地,整个军中都知道其重要性。诸葛亮在此次北伐中想给马谡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机会,从而提升他的威望,为未来更多的重任做铺垫。因此,诸葛亮最终决定让马谡亲自去守街亭,并且给了他二万五千精兵,并且选用了王平这个稳重的老将为副将。
诸葛亮不放心,特意安排了高翔、魏延等人前去支援,以确保万无一失。整个蜀军的部署可谓是严密周详。
然而,街亭的地形并不险要。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地带四通八达,周围只有一些低矮的山丘,而水源也非常匮乏。王平根据诸葛亮的指示,建议把军营扎在街亭的五路总口,以便设置障碍和防线,抵御敌军。然而,马谡执意要将军队安置在山上,认为山顶地势险要,利于防守。王平急得直摇头,劝说马谡这样做会让敌人绕过山头,直接切断蜀军的补给线,最终遭遇不利。
但马谡坚持己见,引用兵法中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王平劝阻无果,最终只得答应马谡的决定。
果然,马谡的决策导致了蜀军的覆灭。司马懿带领魏军数万大军围攻街亭,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和粮道。经过一番围困,马谡的军队陷入困境,最终完全溃败。王平的担忧一一应验,蜀军士气崩溃,损失惨重。
街亭一战的失利,成为蜀国历史上的一大败笔。虽然诸葛亮曾亲自指挥其他军队试图重新夺回街亭,但最终蜀军无力回天,只能选择撤退。
街亭战败后,马谡被诸葛亮判处死刑,尽管有人为他求情,但最终求情者也都受到了贬职的惩罚。马谡之死,源于他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王平的劝告,过于自信,且战败后逃亡,最终导致蜀军损失惨重。
马谡的死,对于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即使他因此失去了一个有潜力的将领,诸葛亮依然无法避免自己的责任感。他痛心疾首,悔恨自己未能听从刘备临终时的忠告:“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倘若街亭之战没有失利,蜀军能够成功攻占陇右地区,那么整个蜀国的命运轨迹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陇右地区不仅土地肥沃,粮草充足,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一旦掌控,蜀国就能在军事上获得极大的优势,甚至可能在经济上追赶魏吴两国,进而有机会恢复汉室的辉煌。
然而,街亭一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整个北伐计划的破产,蜀国从此失去了战略上最有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