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凤冠,属于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即神宗,及他两位皇后的凤冠。1957年,在北京市郊的明十三陵定陵墓地,考古学家发掘出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后的陵墓,并发现了这四顶凤冠。
每顶凤冠上镶嵌了超过五千颗珍珠和一百多颗宝石,凤冠本身精工细作,龙凤图案栩栩如生,工艺堪称非凡。这些凤冠是皇后在典礼上戴的冠冕,是我国考古历史中首次发现此类文物,其稀有程度,使得它们被列入禁止外借展览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单。
2013年,韩国的“端午祭”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世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也引发了中国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更加深刻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日本、韩国等国,历史上曾是汉文化圈的一部分,然而如今一些韩国电视剧却常常将汉服误称为韩服,这让不少人感到愤怒。尽管如此,这些文化冲突依然不可避免,但我们依然应齐心协力保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
说到文化遗产保护,国内的博物馆文物管理也日益严格。部分文物可以外借展览,而有些则被严格保护,原因不仅是出于文化自信,也因为曾经的教训。2017年,中国将一尊古代武士雕像借给美国费城博物馆进行展览,但在圣诞节的晚上,一名年轻男子偷偷闯入博物馆,损坏并盗走了雕像的一只手指,尽管他很快被捕,但美国的处罚却轻描淡写。这一事件让人深感文物保护工作的艰难,不仅安保不力,连对待文物的态度都显得不够严谨。因此,很多文物被列入了禁止外借的名单,包括这四顶凤冠。
这些凤冠中,最为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三只凤凰使用翠鸟羽毛精心粘贴,仿佛随时准备飞起,而六条龙则用金丝精织,栩栩如生。龙嘴中含珠宝,左右两龙各衔一串珠链,凤冠上则饰满了翠云,整个凤冠散发出珠光宝气,华丽至极。
凤冠作为古代贵族女子佩戴的饰物,历史悠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身份。最早源于汉代,而宋代则将凤冠纳入正式的礼制,成为皇室女子在朝会、册封等重大场合的必戴饰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凤冠的佩戴逐渐从皇室扩展至富贵家庭,明清时期甚至一些普通家庭的女儿在婚礼上也开始佩戴凤冠,形成了一种流行趋势。尽管朝廷明令禁止非皇后、嫔妃等身份的人佩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禁令逐渐被忽视。
朱翊钧,即明神宗,在位48年。他在位初期在名臣张居正的辅佐下进行政治改革,使得明朝经济得到复苏。然而,张居正去世后,朱翊钧开始沉迷于酒色,逐渐丧失了政治控制力。万历六年,年仅14岁的孝靖皇后被送入宫中,四年后被封为恭妃,并生下了未来的光宗皇帝朱常洛。然而,尽管她生下了长子,却未能获得皇后封号。实际上,神宗始终未对孝靖皇后有过深厚的感情,而是宠爱了郑贵妃,后者也为神宗生下了三子。
孝靖皇后的一生颇为悲惨。尽管她为神宗生下长子,但她始终未被封为妃子,甚至在神宗生病时,她的儿子亲自前往探视,见她生命垂危时,她说了一句“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便去世了。她死后才被光宗追封为皇太后,与神宗合葬于定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早被发掘的帝王陵,尽管历经多次盗墓行为,幸运的是,定陵的遗物并未遭受严重损害。定陵的发掘经历了长时间的考古研究,并取得了重要发现。根据出土的报告,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的首饰和随葬品,大部分位于神宗及其两位皇后的棺内,虽然皇后的遗体已腐烂,但她们所戴的首饰仍保留在“棕帽”上,为我们还原了明神宗皇家的服饰。
令人震惊的是,朱翊钧的葬式不同于传统的“仰身直肢葬”,而是采取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姿势。他的尸体被安放在棉被上,双腿自然伸展,双手的姿势也颇为特别。这种不同寻常的姿势引发了专家们的讨论,直到2004年,通过史书中的相关记载,专家们推测可能由于搬运过程中的颠簸导致尸体姿势发生变化。
在朱翊钧去世后,发生了三次国丧,明朝政局日益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甚至传出了“亡国之兆”的说法,后来的《明史》更是有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些历史的细节,揭示了明朝在政治上极度的内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篇章。
关于为何禁止某些文物出国展览,背后有一段让人愤慨的故事:一名美国年轻人因破坏文物而引发的国际争议,导致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更加严格。这些文物不仅是国家的瑰宝,更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去保护。
目前,这些珍贵的凤冠和其他定陵出土的文物正在进行展览,向世人展示明朝的辉煌和神宗与两位皇后的历史。在杭州市的展览中,观众可以一睹这些精美的文物,感受那一时代的皇家气息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