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历史上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涉及到清朝的慈禧太后以及她与西方科技的碰撞。这个话题很有趣,因为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学习时,仿佛是在时空中穿越——比如,牛津大学居然在北宋时期就成立了!而唐伯虎和米开朗基罗也只相差五岁!
这种比较让人想知道,中国在很多历史阶段都领先于世界,但明末清初却开始明显“掉队”。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清朝统治者自认为“天朝上国”,处于世界的中心,因此采取了封闭政策,坚持闭关锁国。然而,外部世界却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结果是——中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皇帝寿辰之际,带着大量的工业科技产品来到了大清帝国。当时这些新奇的礼物无疑是相当震撼的,但乾隆和清朝高层却只是昙花一现地表示了一下新鲜感,然后就过去了。
乾隆简单地将这些科技产品归类为“奇巧技品”,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这种态度让英国人看穿了大清帝国外表堂皇、内里薄弱的本质,觉得这个国家就像一艘旧船,外表光鲜但随时有沉没的危险。
果然,50年后,英国的船只和炮火强硬地打开了清朝的门户,拉开了中国百年屈辱时期的序幕。这段历史少不了提到慈禧太后。
慈禧的故事传奇非凡,她18岁进宫,最初只是咸丰帝的一位普通嫔妃。因咸丰身体虚弱,未能生下多少子嗣,幸好他早逝,慈禧的儿子即位后,她以母凭子贵的身份逐步登上权力巅峰。她击败宫廷内的对手后,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逐渐成为实际掌权者。
然而,正当大清面临世界科技思想迅猛发展之际,慈禧却依旧固守在紫禁城内,对外界新事物持有“我们才是最好的”的态度,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愚民政策。这导致清朝日益落后,容易受到外部挑战。
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在这些打击之后,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同时西方的新科技和新思想逐渐渗入中国。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不仅令人目眩神迷,甚至引发了一些至今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比如,慈禧第一次看到电灯泡时的反应——她兴奋地喊了一声“茄子!”所有外国人都惊讶不已,忍不住大笑。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慈禧喊“茄子”?这个故事源自一个叫裕德龄的女官。
裕德龄精通外语,曾多次出使欧洲和日本,向慈禧介绍了许多西方先进科技,还帮她拍照。当时,拍照对慈禧来说是件新鲜事,每次拍照时她总是保持严肃端庄的姿态,结果照片看起来僵硬不自然。
聪明的裕德龄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每次拍照前都提示慈禧说“cheese”(英语中的“茄子”),以让她自然笑容。时间久了,慈禧也养成了这个习惯。
某天,慈禧看到电灯泡亮起,误以为是拍照时刻,便兴奋地喊出了“茄子”!外国人见状大笑,裕德龄则机智地解释道:“太后认为此刻意义非凡,值得记录下来。”大家顿时恍然大悟,赶紧拍照留念,场面也因此轻松了许多。
这个“茄子”故事后来被裕德龄写入她的回忆录《紫禁城两年(清宫二年记)》,成为了历史的一段有趣插曲。直到今天,我们在拍照时说“茄子”,却不知道这个习惯实际源自慈禧的一个误会。
不过,话说回来,慈禧的大多数照片确实没有笑容。至于她的“茄子”习惯是否让她的笑容更自然,这或许永远是个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