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723期。1949年1月,傅作义所率的军队在北平孤城坚守,而他本人也被列入了内战战犯名单。面对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巨大压力,傅作义最终选择起义,发表通电,宣布北平约25万国民党军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蒋介石获悉这一消息后感到极度失望,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势力已经岌岌可危。尽管如此,由于傅作义此前与我方有所接触,南京政府对此已有预感,加之傅的部队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因此蒋介石并未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愤怒。相反,另一位实力派阎锡山在听闻傅作义起义后异常激动,怒斥傅作义“背叛党国,毫无人格”。
阎锡山在得知傅作义弃暗投明后怒道:“我早就觉得他像个八路军,当年不该让他离开山西!”傅作义原是阎锡山麾下的将领,1930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为分化北方军阀,首当其冲就是削弱阎锡山的晋军。1931年,蒋介石以南京政府的名义任命傅作义为绥远省主席。绥远地处偏远,南京政府难以直接控制,因此安排阎锡山的得力将领傅作义前往经营,既让他自立门户,也在整体上削弱晋军的实力。蒋介石的这一策略运筹帷幄,十分巧妙。
这项安排实际上给了傅作义展示才能的舞台。他到绥远后积极修建水利设施,推动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政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傅作义的崛起也令阎锡山感到忌惮:傅作义麾下有三支师,阎锡山不放心,将其中72师留在山西,撤换了73师的师长,还抽调了73师中的两个团,导致傅作义的兵力严重不足。阎锡山害怕傅作义壮大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傅作义依然对这位昔日提携自己的上司保持敬重。
为了限制傅作义的发展,1937年太原会战爆发时,阎锡山甚至命令傅作义死守太原孤城。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日军,中央军队动辄十几万人都难守城,而傅作义仅带领一万余人坚守太原,无异于痴人说梦。阎锡山此举背后另有深意,意图借此机会铲除潜在的异己势力。此举让傅作义心寒,但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看到这一局面也不忍,秘密指示傅作义选择时机撤退,最终保全了约一千余兵力。
时运不济,战局瞬息万变。太原战役后,阎锡山认为这是让蒋介石罢免傅作义的绝佳理由,但蒋介石却对两人之间的矛盾颇为得意,不但没有处罚傅作义,反而让他重返绥远根据地。傅作义后来在五原战役中大获全胜,歼灭了五千多名日伪军士兵,极大振奋了军心和民心。他的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成为国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已晋升为华北“剿总”司令官,手下兵力一度达到60万人,远远超过了昔日的上司阎锡山。
不过,在1948至1949年间,面对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百万兵力的联合攻势,无论是傅作义还是阎锡山,都难以再维持局势。傅作义发动北平起义时,山西大部已被解放,阎锡山仅剩太原孤城苦撑,面对徐向前率领的解放军大军,处境愈发危急。傅作义选择弃暗投明,无疑令阎锡山失去最后的救命稻草,崩溃成为必然。阎锡山大骂傅作义“没有人格”,其实更多是因对自己命运的绝望,而非真正的忠诚情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傅作义对阎锡山已经算是尽了最大努力。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阎锡山曾派遣部将史泽波率19军攻占上党,但遭到我军“刘邓”部队沉重打击,元气大伤。1946年大同告急时,正是傅作义及时出兵增援,才避免了阎锡山集团的更早崩溃。相比唯利是图的阎锡山,傅作义将军深谋远虑,实质上保护了古都北平和众多无辜百姓。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在水利部门兢兢业业,贡献卓著,堪称一代抗日名将。而阎锡山则逃往台湾,终究失去权势,最终客死他乡,命运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