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与秦桧,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纠缠,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岳飞是那位忠心耿耿、誓死抗金的民族英雄,而秦桧则是那个屈膝投降、背叛国家的权臣。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于纷乱的南宋时期,历经近千年,仍然激起无数讨论与思考。
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金兵铁蹄横扫、南宋政权摇摇欲坠的年代,去探究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金朝大军攻破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宋徽宗与宋钦宗两代皇帝连同大量皇室成员被掳掠北方,北宋宣告灭亡。
彼时年仅38岁的秦桧,身为北宋御史中丞,也被押解北上;而25岁的岳飞,在母亲“精忠报国”的深情教诲下,毅然投身抵抗金军的战斗前线,因英勇善战被授予修武郎的军衔。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政权,自称宋高宗。
北宋末年,秦桧家境清白,曾上书宋钦宗,直言反对对金妥协的软弱态度,多次婉拒割地求和的使节差事。可惜到了北方,他在金人的高压利诱下逐渐屈服,不仅为宋徽宗草拟称臣纳贡的书信,还深得金人赏识,被留在燕山府成为贵宾。
与此同时,岳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成为抵御金军的重要将领。
1128年,金太宗再次南侵,岳飞奉命坚守汜水关,亲手射杀金军大将,又巧妙利用疑兵策略击溃敌军,官升武功郎。1129年,岳飞奉命回开封驻防,却遭同僚杜冲排挤,逼迫他与张勇、王善激战,凭借仅800人的兵力击退数万敌军,战后被升为五十二阶武翼大夫。随后杜冲放弃开封,岳飞晋升为武德大夫。赵构对杜冲放纵不管,反而任命其负责长江防务,对金低头呈上屈辱书信,未获金人怜惜。
当年金军多路进犯,杜冲再度投降,岳飞果断脱离,稳定军心,成为军队领袖。1130年,岳飞驻守宜兴,成功收编多支土匪及降金兵,收复健康地区,岳家军首次获得重大胜利。同年,秦桧带家眷返回杭州,自称斩杀金兵、偷船逃生。
秦桧回朝后,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分治策略,官拜相位,与宋高宗共同确立了“绍兴体制”。虽曾因政见被罢相,但因金军再度入侵,又两度出任宰相。
这期间,岳飞率领岳家军发动三次北伐,收复六郡,成为南宋最年轻的建节将军。
公元1139年,大金王朝内乱突起,完颜兀术发动政变,迅速夺得最高权力。
他掌权后果断撕毁与南宋的和平条约,令短暂的安宁破裂。完颜兀术视南宋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计划全面吞并。
次年,他率领浩荡大军南下,南宋即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
面对势如破竹的金军,岳飞毫无畏惧,带领岳家军主力发起第四次北伐。出征前夜,明月如水洒满军营,将士们与家人依依惜别。尽管心知此次北伐凶险万分,但为收复失地、守护家国,众人毫不退缩。
将士们紧紧相拥,眼中含泪但坚定,约定平定中原后定当团聚。那份庄严承诺,在静谧夜空回荡,诉说着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忠诚。
战斗打响,金军精锐“铁浮图”如潮水般涌来,这支身披重甲的骑兵纵横战场,势不可挡。岳飞沉着冷静,观察敌军布阵,迅速制定破解方案。
他巧妙指挥步兵,灵活施展战术,或砍马腿,或用钩镰枪勾击铠甲,成功瓦解“铁浮图”的攻势。
战场上喊杀震天,金兵溃不成军,尸横遍野。
岳家军如猛虎出山,英勇无畏,以一当十,取得了南宋建国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金军大将韩常深感震惊与恐惧,明白继续抵抗无异自寻死路,遂派密使向岳飞投降。金兀术则节节败退,狼狈撤退至黄河以北,准备逃往河北。
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宋高宗因顾虑自身皇位安稳,转而主张保守自保。狡猾的秦桧敏锐捕捉到这一点,煽动党羽劝说皇帝召回岳飞。
最终,赵构下达班师诏,命岳飞回师。
岳飞见诏,心中悲痛无比,深知一旦回师,十年征战成果将付诸东流。他急切上书,恳请继续北伐,陈述收复失地的重要性,希望扭转乾坤。
遗憾的是,他的奏疏无声无息,未获回应。
更为惨烈的是,岳飞当天接连收到12道金字诏书,严令立即班师,亲自前往临安面圣。
每一道诏书如同沉重枷锁,锁住了岳家军前进的步伐。岳飞面对这沉重命令,内心充满无奈与绝望,却只能忍痛遵命。
就这样,岳家军多年的辉煌战绩顷刻间付诸东流。
回到南宋后,岳飞的命运急转直下。
他被迅速剥夺兵权,随后与儿子岳云一同被押入大理寺狱中。秦桧一伙为了铲除岳飞,不择手段编造罪名。尽管无确凿证据,但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在风波亭惨遭杀害。
这位一代名将含冤而终,成为南宋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岳飞之死,秦桧责无旁贷。作为宋高宗倚重的权相,他为私欲和权力出卖国家,残害忠良。
宋高宗作为主和派,重用秦桧,既为谋求与金朝和议保全江山,也为打压抗金派,巩固统治。岳飞坚持抗金,成了他们最大的阻碍,金朝以杀岳飞为和议条件,宋高宗和秦桧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他。
今日秦桧跪拜岳飞墓,受尽千古唾弃,这乃罪有应得。但宋高宗及当时南宋朝堂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的自私懦弱、昏庸腐败深刻影响南宋政治走向,令南宋偏安一隅,终陷衰败命运。
(内容参考自@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