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 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北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考中的为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考取的叫贡士;最高一级为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科举制彻底废除。
考试内容
隋代:主要考时务策,即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内容为经义或时务。此外还有帖经(将经书任揭一页,蒙住左右两边,中间开一行,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笔试)等,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需要名人士的推荐,考生会进行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明清: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科考的特点
分科考试:将考试分为不同科目,如唐代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科目。
自由报考:允许考生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以成绩定取舍: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以及录取的名次。
取士权归中央:由政府出面招生,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积极影响
为国家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得出身寒门的普通人也有机会进入仕途,扩大了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范围,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推动教育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使得读书风气盛行,社会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消极影响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应试者只顾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考试内容局限:后期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限制了考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综述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吏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以家族、门第为标准,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快速,公卿机要职务全被他们占据。出身寒门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谋得一袭官半职,却位卑权轻,无法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职位。高门无士庶,寒门无王侯,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早在他出生之前已经确定,此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知举制度正式终结。科举考试制度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道。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