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的第4197期。在1958年,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李聚奎同志,独自获得了解放军上将的军衔。这一荣誉的正式颁布是在1955年9月,但李聚奎之所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才被评选为上将,主要是由于他经历了多次工作调动,不久前才从政府部门重新回归军队。一般情况下,组织未必会专门为普通干部举办授衔仪式,因为像李聚奎这样的情况在建国后并不罕见。然而,李聚奎的背景特殊,他被誉为“将圣”,毛主席特别指示:一定要授予他上将军衔。
李聚奎曾从叛徒的枪口下救过彭德怀的性命,毛主席对此深表赞赏,称如果没有李聚奎的努力,新中国的建立至少会延迟十年。然而,李聚奎的成就并不仅限于此。什么是“将圣”?早在1933年,李聚奎这一称号就在军中广为流传,因为作为红9师的师长,他率领部队成功俘获了国民党第52师的师长李明;而在担任红27团团长期间,他也曾俘获敌军第18师的师长张辉瓒。能够在红军兵力相对薄弱的时期,连续取得这样不凡的战绩,李聚奎在军中的威望可见一斑,所获得的“将圣”美名也显得尤为恰当。
在“双红一”干部中,后来的开国上将中不乏李聚奎的弟子。然而,李聚奎早早便升任红一师的师长,他不仅是许多名将的前辈,更是他们的老师,堪称“三红一”将领:他出身于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和红一师。杨得志、邓华和黄永胜等上将都曾是李聚奎的部下,并对他非常尊敬。在加入红一军团之前,李聚奎还曾是红三军团的优秀指挥官,在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中担任重要职务。因此,中央红军的两大主力(即一军团和三军团)均视李聚奎为极其重要的将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坊间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在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陈赓曾专门找到李聚奎。据说由于战争年代陈赓的履历并不完善,他希望李聚奎为他作证:“你可以说我接任红一师师长的就是你。”尽管这一传闻的真实性尚可存疑,毕竟中央红军正规师级干部的履历都保存有正式档案,不需要人为证明。但是,无论传闻是真是假,都反映出李聚奎在红一方面军的履历确实比大多数开国将领更为辉煌,甚至在大将陈赓之上。
不仅卓越于军事上,李聚奎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后来成功转型为我军最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之一。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李聚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志愿军“冒着严寒用炒面来抵御后勤供应问题”的情况广为人知,而“炒面”的概念正是源于李聚奎。由于后勤补给线面临极大的压力,面临如何持续与联合国军作战的挑战,李聚奎想到了他年轻时打游击时吃过的自家料理——炒面。这种食物成本低且便于携带,能够基本满足前线指战员的生存需求。
正是在李聚奎的创新思维和推广下,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开始普遍食用炒面,逐渐成为了常态。从军需供应的角度来看,李聚奎被称为“炒面之父”也毫不为过。他的丰富经验与独特脑洞相结合,奠定了我军历史上经典的补给方式。这种高水平的后勤指挥官,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顶尖人才。李聚奎在军中究竟有多高的地位?人们都说“萧克镇上将”,若在1955年李聚奎也参加了评衔,在众多上将中,他无疑能够脱颖而出。1995年6月,年逾91岁的李老将军与世长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