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虽然极其艰苦,但由于社会秩序平等、和谐相处,大家都在相互扶持中找到了幸福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分工结构,阶层之间的差异逐步加剧,这使得对立和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人们开始怀念那个以“尧舜之治”为象征的黄金时代,那个无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时代。
近代,涌现出了一位才子,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从小便过着优渥的生活。后来,他有机会赴海外留学,结识了一批热血青年,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受到新思想的启发,他积极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带领广大农民走向了新的生活。以下是彭湃的两首七绝,诗中气吞山河,展现了他理想中的至善社会的宏伟蓝图。
七绝 · 其一
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
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
彭湃,原名彭汉育,广东海丰人,早期农民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海陆丰运动的创始人。他21岁时赴东洋留学,受到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三年后回国,曾任海丰县教育局局长。在这个时期,他出版了《赤心周刊》,宣传革命思想,结果遭到了军阀和豪绅的打压,最终被撤销了职务。诗人决定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并亲自参与革命,为了完全脱离地主家庭的束缚,他将父亲留下的田产分给了贫苦农民。
彭湃不仅与农民一起劳动,亲自铲草锄地,还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农民传播抗捐抗租的理念,鼓励大家组织农会。他的诗作质朴而富有力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渴望。前两句描绘了他坚定的志向,年轻时的他天资聪颖,充满革命理想,在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改变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境遇,甚至毫不犹豫地脱离了自己的家庭束缚,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他深知身边的许多人都是“磊落奇才”,这群人理想相同,决心推翻封建体制,渴望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平等的大同社会。
“龙津水浅”这句话略带谦逊地表达了诗人自知自己才疏学浅、德行尚欠,因此,他希望能有一位“潜龙”出现,带领大家一同追求理想中的社会。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他希望在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引领下,消除民众的疾苦,实现社会的清明和太平,过上尧舜时代的安定生活。诗人虽然不清楚新社会将会以何种形式展现,但他深信,只要是为了百姓的福祉而努力,那就是值得追求的方向。
七绝 · 其二
雄才怒展傲中华,天下功名未足夸。
蔓草他年收拾净,江山栽遍自由花。
彭湃最初组织的农会只有六名成员,但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当海丰县农会成立时,会员数已达到十万,他也被选为农会会长。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领导农民与军阀、豪绅进行顽强斗争。这首诗描绘了他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并展现了他理想中的宏大蓝图。
大革命失败后,彭湃参加了南昌起义,并随起义军南征,历经千难万险。在潮汕地区的起义失败后,他带领一部分武装力量突破重重封锁,转移到海陆丰,组织农民自卫军,并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广州起义失败后,他继续在海陆丰地区接应起义部队和工人赤卫队,并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诗的前两句深刻展现了彭湃的广阔胸怀与坚定的革命信念,“雄才怒展傲中华,天下功名未足夸。”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彭湃的眼界愈发宽广,他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心,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与这些革命先驱相比,古代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显得微不足道,他们的功名并不值得夸耀。
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希望根除封建旧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社会的壮志。“蔓草”代表着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自由花”则象征着新社会中人们的自由和平等。通过这两句,彭湃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美好图景。可惜,由于叛徒告密,彭湃最终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他化名孟安,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斗争情况。很快,他便在龙华英勇就义。虽然烈士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迹永载史册,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勇敢前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