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深远影响东亚格局的战争,也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次辉煌的军事壮举。明朝仅凭着4万精锐兵力,挺身抗击丰臣秀吉麾下达30万之众的联军,成功击溃了其野心勃勃的战略企图——先占朝鲜,再以此为跳板征服大明,最终实现对整个亚洲的统治梦想。
自1476年应仁之乱爆发以来,日本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群雄割据的战国乱世。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大业。随着权力的集中,他的野心也迅速膨胀。为转移因土地分封不均引发的国内大名间矛盾,秀吉将目光投向海外,企图以武力侵占朝鲜,继而吞并明朝,最终实现称霸亚洲的宏伟蓝图。
当时的朝鲜正处于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作为大明王朝的忠实藩属国,朝鲜已长时间未经历大规模战争,“人不知兵”超过两百年,导致军备极度松懈,政治腐败现象严重。相比之下,明朝在张居正改革推动下,着力革除弊端,推行新政,财政充盈,国力强盛。尽管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逐渐怠政,朝中官员互相结党营私,党争激烈,但整体国家实力并未出现明显衰退。
1588年,丰臣秀吉派遣使者小西行长赴朝鲜,向朝鲜国王李昖提出借道进攻明朝的无理请求,并要求朝鲜协助。然而,作为明朝忠实的藩属,朝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蛮横的要求。
1592年,丰臣秀吉以此为借口,任命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负责水军,率领15万大军从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正式拉开了对朝鲜的侵略序幕,这场历时七年的战争由此爆发。
朝鲜当时重文轻武,全国三百余郡县多未设防。日军登陆釜山后,如同破竹之势,短短两个月内便迅速占领了汉城、开城、平壤,随即一路北进,逼近咸镜道,已接近明朝边境。丰臣秀吉因此得意忘形,不仅要求明朝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
尽管明朝正渐入衰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气魄依旧存在。明朝坚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怎会轻易忍受这等羞辱?明朝总兵李如松奉命率4万大军驰援朝鲜。
这支军队云集各地精锐,包括1万辽东铁骑,宣府、大同、京旗各8000人,冀镇、保定各5000步兵,江浙步兵3000人,以及5000川军作为后备力量。
李如松抵达平壤后,与小西行长率领的1.8万日军激烈交锋。明军配备弗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数百门火炮,在距城约五里处齐发炮火,威力强劲。最终,明军以阵亡790人的代价,给日军造成近万人伤亡,成功收复平壤、开城,随即向汉城发起猛攻,这便是史称“平壤大捷”的著名战役。
期间,丰臣秀吉因长子夭折,生母与女儿相继去世,遭受巨大打击,性情骤变,拒绝撤兵请求。尽管日本不断派遣援军,但由于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和疾病肆虐,战局陷入胶着。丰臣秀吉对前线情况了解不足,却依旧持续下令进攻,这为战争的转折埋下隐患。
1593年8月,明日双方试图议和。日本提出将朝鲜南北分割,南部割予日本,北部归明,并要求明朝选公主远嫁日本。日本的苛刻条件令谈判破裂。作为回应,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将其视作大明附庸。
1597年1月,丰臣秀吉感受到羞辱,再次增兵14万,舰队数百艘,大举侵朝。此次侵略日本施展反间计,诬陷朝鲜名将李舜臣谋反,导致李被下狱贬为士兵,迫使朝鲜只能白衣从军。朝鲜得知日军再度入侵,紧急向明朝求援。
这一次,中朝联军在数月内将日军驱逐至沿海防御阵地。然而朝鲜水师在漆川梁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重新启用李舜臣。李舜臣接手时水师仅剩数艘舰艇。1597年8月28日,他率领重建的水师与日军在鸣梁海峡展开决战。
由于双方对战果存在争议,按照朝鲜史料,此战朝鲜取得胜利。丰臣秀吉死讯传至前线,日军士气大减,准备撤退。明军趁机分兵进攻,联同李舜臣在露梁海域截击日本援军,大获全胜。
1599年4月,明军凯旋回国。万历皇帝在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人献上的61名日俘,并下令将日军首级传天下示众。同月,万历发布平倭诏书,宣告此役胜利。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以中朝联合胜利、日本失败告终。
这场战争对东亚各方产生深远影响。明朝因辽东精锐损失,短期内无力对抗后金崛起,只能眼看努尔哈赤势力强大,威胁明朝根基;朝鲜遭受连年战乱,国力大损,陷入衰败;日本丰臣集团元气大伤,实力大减,最终在关原之战中败于德川家康,结束了丰臣时代,日本步入德川幕府统治的新纪元。
文本素材来源@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