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蜀汉的局势愈发严峻,人才的匮乏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尤其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局面变得更加困难。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等少数几位能力较强的将领和谋士在努力维持局面,但最终,蜀汉在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而其实,蜀汉当时原本是有不少优秀人才的,只是他们在诸葛亮的眼中被“放弃”了。如果这些被忽视的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用,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不同的结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那些被诸葛亮放弃的五大能人,他们如果得到重用,蜀汉可能就不会如此轻易地灭亡。
第一位:魏延
魏延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蜀汉的“第六武将”,堪比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的猛将。即使魏延做出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诸葛亮仍然对他保持宽容,甚至为他辩护。魏延的战斗力是蜀汉不可或缺的力量,但诸葛亮心中始终有一个隐忧:魏延的性格过于刚烈,且野心勃勃,若他没有束缚,死后可能会成为不可控的威胁。因此,诸葛亮在临终时,将指挥权交给了杨仪,并命令魏延负责断后。虽然当时的蜀军上下都知道魏延与杨仪之间有着深深的矛盾,但诸葛亮仍然做出了这样的安排,显然,他已经放弃了魏延。果不其然,魏延最终在诸葛亮死后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所杀,悲剧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
第二位:杨仪
虽然诸葛亮在临终时将蜀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杨仪,但他并未在刘禅面前推荐杨仪担任丞相。事实上,诸葛亮当时在床榻前,刘禅曾询问他接下来的国家大计以及谁能继任丞相。诸葛亮推荐了蒋琬,接下来可以考虑重用费祎。然而,当李福追问接下来谁可以担任重任时,诸葛亮陷入了沉默,没有提到杨仪。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认为杨仪急躁狭隘,性格不适合继承自己的位置。这让杨仪非常失落,尽管他被任命为中军师,但未能得到重用。最终,杨仪对这一结果心生不满,向费祎倾诉,导致费祎将这些话报告给了刘禅,结果杨仪被贬为庶人,并最终被流放至梓潼郡,后因抑郁而自尽。
第三位:刘封
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曾是蜀汉的骁勇将领之一。他随刘备征战四方,特别是在入川和汉中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刘封的悲剧开始于他未能及时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害。刘备原本想宽容刘封,但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的性格,担心他在刘备去世后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于是建议让刘封自尽。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最终刘封被迫自杀。如果刘封没有遭遇这一命运,他无疑会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蜀汉的灭亡也未必如此迅速。
第四位:李严
李严,作为益州本土派的重要人物,他的威望一度与诸葛亮不相上下。李严曾是刘备托孤的重臣,在蜀汉面临魏国进攻时,能够召集益州本土的力量进行有效的抗敌。然而,李严因一时的错误被诸葛亮废除,甚至被流放至梓潼郡。李严的遭遇让他感到愤怒和无助,最终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因心情抑郁而死。李严的潜力被浪费,如果他能继续发挥作用,蜀汉或许能够在魏国的压力下坚持更长时间。
第五位:孟达
孟达作为刘备入川的三大功臣之一,他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他在公元219年奉刘备之命攻占房陵郡,轻松打败敌军,甚至杀死了房陵太守蒯祺。值得注意的是,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因此,这场胜利为孟达与诸葛亮之间埋下了隐患。孟达并未因此与诸葛亮达成和解,反而与蜀汉的局势越来越不合拍。最终,孟达因与蜀汉的矛盾加剧,被刘封逼迫投降魏国,并最终成为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的牺牲品,被魏国所杀。孟达的死亡,标志着蜀汉在军事上的一大损失。
结语
魏延、杨仪、刘封、李严、孟达,这五位被诸葛亮放弃的能人,分别代表了蜀汉军事、政治、内政等各个领域的潜力。魏延是一位难得的猛将,杨仪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但性格上的缺陷让他未能继承大任,刘封是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李严则是蜀汉本土派的重要人物,孟达更是一个具有军事才华的将领。若是这些人中有任何一位得到应有的重用,蜀汉的命运或许会大不相同,甚至有可能避免最终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