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太子之位争夺中最为成功的一场变故,也被认为是最为匪夷所思的一战。因为在这场变动之前,李建成已经稳坐太子之位,且背后有父亲李渊的庇护。然而,李建成仍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在父皇的保护下,被李世民击杀,而且毫无反抗之力。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正史和野史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记载,但这些史料的可信度却并不高。即便李世民调兵遣将,整体的实力也并非一定能够与李建成相匹敌,然而,真相却在敦煌的一次考古发现中得以揭示。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以“盛唐”著称。尽管如此,唐朝初期却充满了血腥与权力斗争,尤其是唐朝建立后的第一任太子之位争夺,更成为李世民一生中少数的污点之一。李世民为何宁愿背负“杀兄逆父”的骂名,也要进行这场兵变呢?其实,李世民背后的动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很多人对李渊选择李建成为太子的决定感到困惑,并形成了“固执”和“昏庸”的看法。然而,李渊的选择实际上包含了更多复杂的考量。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强盛和政权的稳固并非单纯依赖于皇室的力量,更多的是需要依赖各大门阀、士族以及豪强等社会团体的支持。唐朝的建立,虽然李渊功不可没,但背后也少不了各大群体的支持,尤其是关陇贵族群体。关陇贵族群体不仅为李渊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财力,帮助李渊成功建立了唐朝,而且在李渊登基后,他们也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支持。因此,李渊无法忽视这些势力,尤其是他背后的关陇贵族的影响力。
除了关陇贵族外,李渊也必须照顾到其他势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人群体。文人群体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理念,是封建王朝统治的基础。而李建成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并获得魏征等大量文臣的支持,恰恰因为他的长子身份,使得他能够得到更多群体的认可。李渊深知李世民的能力,但为了国家的稳定,他选择了李建成,这既是一种固执,也是一种妥协。
为了保护李世民,李渊在一定程度上对李世民给予了“纵容”,如赐予他继承秦王爵位、巨大的领土等。然而,李渊的算盘显然失误,这些安排不仅未能保护李世民,反而让他成为了李建成眼中的“眼中钉”,李建成一心要除去他。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一场生死决战即将来临。
许多人根据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反应,认为他早就准备好了篡位的计划,甚至即便没有玄武门之变,也会有其他规模的战斗发生。但实际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决定退出太子之位的争夺,只希望保护自己的性命。《资治通鉴》记载道:“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欲出保之”,然而李建成显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此时,李世民已经明白与李建成的裂痕无法修复,再加上他身边的人大力支持他,一场争斗已悄然酝酿。
在巧妙的布局和安排下,李世民成功实施了一次反杀,成功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得透心凉,且完成这一切时,李建成的亲兵和李渊并未察觉。当李建成的部下还在焦急地等待太子的消息时,宫中却已传出李渊宣布李世民为太子的消息。这一消息一出,所有人都明白李世民已经取得了胜利,李建成的命运只能是被杀或被囚禁,再也没有机会与李世民争权夺利。
尽管史书中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有很多,但大多数只是提到李建成如何被杀,李世民如何表现勇猛,李渊如何感到无奈,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何在李建成准备好大军并已得知李世民有叛变之心的情况下,李世民还能成功反杀?
李世民当时作为秦王,带领的士兵数量必定有限,虽然他身边有许多能人猛将,但数量的差距远不能仅凭勇猛弥补。而李建成手下的将士也不乏英才,强敌环伺。那么,为什么李世民最终能轻松地击败李建成呢?实际上,这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的作用,而这个人物的身份,直到1900年敦煌的考古发掘才得以揭示。
在敦煌的挖掘过程中,考古学者发现了《常何墓碑》,这块墓碑不仅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而且碑文中提到的内容,揭示了玄武门之变的某些真相。常何出身官宦家庭,早年就接受了广泛的军事训练。虽然他起初投身瓦岗寨反抗隋朝,最终还是被李渊所折服,并成为李渊麾下的一名重要将领。与单雄信不同,常何并非愚笨之辈,反而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将领。李渊识人之明,使得常何得以快速提升,成为一员猛将。
李世民虽身边猛将如云,但李建成身边却缺乏能够抗衡李世民的强力人物,因此李建成急需补充力量。而常何,作为李世民曾经的接触者,在军中并没有与李建成建立深厚关系,所以李建成决定将他招入麾下。而常何对李建成并无深厚忠诚,最终被李世民拉拢,并在关键时刻为李世民效力。
当李建成决定对李世民动手时,他将玄武门的防守交给了常何,期望将李世民一网打尽。但李世民也有自己的布局,他赠送给常何金刀和黄金,并利用这些利益拉拢常何,使得他成为了自己关键的棋子。同时,李世民通过常何收买了玄武门中的士兵,为自己埋伏做好了准备。当李建成察觉到异常时,常何早已关闭了玄武门,令李建成的反扑变得无法实现。最终,李建成的命运注定了,他精心布置的“必杀之局”被李世民巧妙地化解,成为了自己的胜利。
常何的作用,正是李世民这次成功反杀的关键所在。如果李建成将战局布置在其他地方,李世民也早已准备好其他“暗子”来扭转局势。历史的真相,往往远比我们所见的更加复杂,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唐朝的奠基者,正是因为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每一个身边的人,最终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