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相关文献与民间历史传闻中,有一种说法流传下来:清朝官员在早朝之前并不吃早饭,也不喝水,只是在口中含着一片人参片。这种行为似乎有些特别,毕竟老话有云:“人是铁,饭是钢”,意思是吃饭对于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既然这些大臣们每天得在凌晨四点不到就起床参加朝会,为什么他们宁可不吃饭不喝水,却只含一片人参呢?
首先要提到的是,清代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固定设立专门的早朝仪式。早期的清朝有一种名为“御门听政”的制度,虽然它带有朝会的性质,但与现代朝会还是有所不同。所谓“御门听政”,顾名思义,就是指皇帝在紫禁城内与文武百官讨论国事。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就有过这种“御门听政”的举措,而康熙时期,这一制度则成为了一项正式的礼仪,逐渐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备的流程。
根据《清宫述闻·卷四》记载,清朝初期,文武百官的奏章在早上送到皇帝处进行批阅,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也决定了圣旨何时发出。有时,圣旨可以立刻下达,有些则需要长时间等待。待积压的圣旨增多到一定程度时,皇帝便会发布命令,在某一天举行“御门听政”。而这个“御门听政”通常是在紫禁城内的武英殿或乾清门举行,而不是太和殿。天还没亮时,文武百官便需要齐聚一堂与皇帝商讨国事。流程是这样的:各部尚书首先跪奏,奏毕后从东边台阶沿左侧退下,其他官员依次上前。事情处理完毕后,百官按照相同的方式退下,皇帝再回宫休息。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清朝正处于国家局势动荡时期,顺治、康熙与雍正三位皇帝时常举行“御门听政”,尤其是康熙时期,几乎每日都会举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大的决策,例如讨伐吴三桂、抵御沙俄侵略等,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做出的。到了乾隆以后,帝王的精力逐渐减退,最终到了咸丰时期,“御门听政”制度被完全废除。无论如何,“御门听政”作为清朝时期的一项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朝的替代形式。
那么,既然清代官员们需要早早起床去朝会,为何他们在出门之前既不吃饭,也不喝水,只是含着一片人参呢?这其中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早朝时间较长,官员含人参片是为了避免体力不支。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得知,清朝的“御门听政”是非常严格的。无论天气如何,皇帝一旦决定某天举行“御门听政”,被选中的官员必须按时参加。官员们得在凌晨4:00到5:00之间赶到紫禁城,而紫禁城内又禁止车轿通行,因此这些官员们只能步行进入乾清门。进入朝会后,除了皇帝和少数王公贵族外,大多数官员必须长时间站立,互相商讨国事。由于这个过程耗时较长,官员们通过含人参片,不仅能够提神醒脑、缓解疲劳,还能增加体力,帮助他们应对长时间的站立与讨论。同时,人参也有助于改善口气,使得官员们在与皇帝交流时不会显得口臭难闻。人参并非如坊间所说的那般神奇,但它确实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现代的临床研究发现,人参中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能够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有益的物质,具有补元气、养血、安神、益智等作用。因此,含一片人参,至少能为这些官员提供一些短期的体力支持。
第二个原因是,在早朝期间,官员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往往需要坚持,甚至连如厕的需求也必须忍耐。人参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提前含上一片人参,可以帮助官员们在朝会开始之前解决掉这些生理需求,避免在朝会上出现尴尬的情况。
第三个原因则与满洲人的传统文化有关。清朝的建立者——满洲人,起源于中国东北,而这片土地正是人参的盛产地。满洲人对人参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情结。清朝建立后,他们甚至实施了一系列关于人参采集和流通的严格管理措施。例如,清朝初期实行了八旗分山采参制度,后来康熙帝加强了对人参资源的管理,设立了参票制度。尽管到了嘉庆时期,东北地区的参资源逐渐枯竭,但清政府仍然通过行政命令控制人参的流通。由于人参在清朝早期不仅是一种药材,更具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民间也逐渐形成了对人参的迷信,尤其是在富裕的江南地区,人参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甚至有许多书籍指导如何消费人参。正因如此,清朝官员们口含人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或文化上的象征,象征着与满洲文化的联系,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总之,清代官员在上朝前口含人参片的原因,既与实际需要有关,也与满洲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