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明历史绵延数千年,其中封建社会的时代跨度尤为漫长,对我们的历史观和文化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其中也潜藏着许多负面与陈腐的思想,而最为显著的便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在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水平尚不发达,因此,社会的地位和权力往往是通过体力与力量来衡量的。由于女性的生育职责和生理差异,她们往往缺乏男性那样的体力和力量。再加上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便自然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无论是政坛还是家庭中,女性似乎都无法获得应有的地位,甚至连继承权也逐渐被剥夺。正因如此,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几乎所有的帝王都由男性担任。
然而,在这股男权统治的浪潮中,却有一个女性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局面,她便是武则天。她不仅突破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歧视,还以女子之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她心狠手辣、残忍无道;而另一部分人则称赞她治国有方、雄才大略。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的早年经历极为坎坷,而正是这些波折为她的一生增添了传奇色彩。
武则天的婚姻生活同样充满了波折。她的丈夫先后有两位,其中绝大多数时间她是“唐高宗的皇后”,但在她年轻时,她曾是“唐太宗的妃嫔”。尽管她在太宗的后宫并未受到宠爱,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边缘的存在,但这一段经历却为后来的改变埋下了伏笔。
为何一个相对默默无闻的女子能够得到唐高宗如此钟爱,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推翻常规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呢?这个谜团或许可以从武则天的母亲开始说起。
武则天的母亲出身高贵,属于弘农杨氏的直系子孙。可是,尽管杨氏家族门第显赫,武则天的母亲并未在青春年华就出嫁,而是直至40岁才在皇帝指婚下嫁给武士彟。这个婚姻并非因为爱情,而是由于当时唐代的“在室女”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没有儿子的家庭,如果家中仅有一位女儿,且希望她能继承家族财产或名号,那么她就可以选择不嫁,成为“在室女”,由家族负责供养。武则天的母亲便是这样的一位“在室女”,直到她40岁时才嫁给武士彟。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高龄结婚,但杨氏健康依旧,随后她生下了三位女儿,其中次女便是武则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14岁的武则天应召进入皇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然而,年纪轻轻的她并没有获得太多宠爱,很快便被遗忘在了后宫,成为一个不起眼的低位妃子。12年的寂寞岁月,她从稚嫩的少女成长为成熟的女子,同时也见证了唐太宗的驾崩。随着皇帝的去世,武则天等无子女的妃嫔,按照规定只能被送往感业寺出家,度过余生。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让这位有才华的女子就此消失。武则天没有甘心于命运的沉浮,没过多久,她便得到了唐高宗的青睐,再次被召入宫中,开启了她的帝王之路。那么,为什么唐太宗和唐高宗对她的态度会截然不同呢?或许这其中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因素,更涉及到当时的政治背景。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武则天的真实容貌,但可以通过一些史料推测她的外貌特征。唐高宗之所以对武则天青睐有加,不仅仅因为她外表的美丽,还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紧密相关。唐高宗登基初期,面对庞大的门阀士族的权力束缚,实际上他并未能完全掌控帝国的政权,国家发展因此受到制约。而此时,武则天作为一个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女子,成为了唐高宗的得力助手,她既能为唐高宗所用,又没有强势的家族力量干扰,可以说,武则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成了唐高宗政治道路上的关键人物。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并非仅靠容貌获得青睐。她具备出色的政治智慧与权谋手段,逐步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展示出她非凡的才干。在她的治理下,唐朝的政治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虽说在对外战争上成绩并不显赫,但她的内政改革、权力操作以及对士族的削弱,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她不仅仅是一个美貌女子,还是一位深谙权谋的政治家。
武则天的传奇事迹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对她的施政进行批评,但这些批评往往是在事后做出的判断。试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武则天凭借自己从低级嫔妃开始的起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地位,绝非偶然。在那个男性主导的时代,她凭借智慧与权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