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夷陵之战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为何孙权最终取得胜利,而刘备则遭遇惨败。分析之前,先重申一个关键事实:刘备在夷陵之战时兵力至少有八万人。对此,不少人可能持怀疑态度,但不仅《傅子》明确记载了刘备军队人数达八万,现代历史学者王前程教授在其著作《夷陵之战研究》中也证实,刘备的军力远远超过了东吴的兵力。
简单来说,如果刘备军真只有四五万人,那么即使只是想占领荆州的一半,也根本不可能派遣足够兵力守卫各地。每个地方顶多能派几十个人驻守,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回溯到215年,孙权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时,两家联盟尚存,刘备亲自带领五万人驻扎公安,关羽率领三万荆州兵力奔赴益阳,共计八万余人形成对峙。后来因曹操意图夺取汉中,双方才暂时握手言和。这一历史背景证明,刘备在荆州地区兵力雄厚,夷陵之战动员八万人也不算夸张。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夷陵之战双方成败的原因,先从失败方刘备的视角出发。尽管刘备在兵力上并不处于劣势,很多人仍将蜀军失败归因于地形劣势或客场作战等因素。但问题是,孙权与曹操在对外战争中难道就没有遇到类似困难吗?况且刘备长期统治荆州,熟悉地形环境,因此蜀军不应该在地形上吃亏。
那我们转而分析蜀军的战斗力。夷陵之战初期,陆逊对刘备誓死拿下荆州的决心有所顾忌,因此采取了避实击虚、不与蜀军硬碰硬的策略。夷陵第一场战斗,也就是秭归之战,以蜀军胜利告终。但这场胜利主要是依赖于蜀军的绝对兵力优势,以及吴军在陆逊指示下主动撤退,因此并不能说明蜀军在正面野战中强于吴军。
随后,蜀军先锋和主力继续向东挺进。222年初,双方在夷陵峡口和西塞展开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史料对此仅简略记载,但结果是蜀军的五个屯被吴军攻破,且有数名武将被杀,最终以吴军胜利告终。《三国志·吴主传》中提到:“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这表明,蜀军在正面野战中已被吴军击溃,至少有一万人阵亡或溃散。考虑到蜀军当时分成五十多个营,总兵力约十万左右,五个营兵力约一万,这场战役足以反映蜀军在陆战上的劣势。
这场失败也得到了当时类似蜀军参谋长黄权的认可。黄权曾进言:“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他建议刘备不要继续东进,而应先撤回秭归决策。因为若蜀军顺流而下,一旦出事难以及时撤退。然而刘备并未采纳黄权的建议,显然忽视了吴军顽强作战的事实。
正是这场“攻蜀五屯之战”的胜利让陆逊和吴军高层意识到,刘备虽兵力雄厚,但战斗力并不突出,因此选择战略收缩,暂时后撤。
从这场战役至猇亭火攻之间的五个月内,蜀军没有再从吴军手中夺取一寸土地。在这期间,刘备攻打孙桓镇守的夷道城的战斗也暴露出蜀军攻城能力的不足。史料记载,孙桓被围困五个月,蜀军仍无法攻破这座城池。孙桓当时年仅24岁,名气不大,能在兵力劣势且无人救援的情况下坚守这么久,显示出蜀军攻城手段和组织的短板。
刘备因此不得不布置“汉兵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为吴军后续猇亭火攻创造了条件。蜀军被火攻严重打击的原因后面会详细分析。
不少人之所以误以为蜀国进攻力强,主要是因为蜀军曾在定军山战役中战胜曹操,但这只是局部战役的胜利,整体上刘备对曹操的多次大规模作战多以失败告终。蜀军虽然赢得了定军山,但未能对曹魏造成实质性损害,也没有在北方形成压倒性优势。反观曹操最终称霸中原,而刘备只能在蜀地割据。甚至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姜维的北伐也未曾成功。加上这次夷陵久攻夷道城未果,充分说明蜀军进攻能力不佳。
有人会拿孙权屡次在合肥战役中送人头来贬低他,但我们如果不拿蜀汉的优势与东吴的劣势比较,而是拿双方各自的短处比一比,谁更差就一目了然。
以合肥之战为例,张辽以八百勇士决死冲阵,史书记载:“权不敢动,见辽兵寡,遂聚众围之。辽左右麾开围,率数十人脱险。”这说明孙权虽在合肥兵败,但依然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将张辽困于重围,张辽脱险十分艰难。
再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表现。吴军发起猇亭火攻前,刘备军先被连续打击,主力军被围困于马鞍山,史料形容为“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突围后,又被吴将韩当大破,孙桓还几乎活捉刘备本人。刘备本人感叹:“桓尚小儿,今迫孤至此也!”最终靠大将傅彤等断后掩护,刘备才侥幸逃回白帝城。
尽管赵云和马忠援救,刘备仍对东吴心存忌惮,不得不屈尊写求和书。对比之下,孙权虽在合肥战败,却没有出现“土崩瓦解,死者万数”的惨烈局面。合肥战役东吴仅死一员大将陈武,夷陵之战中蜀国则有二十多位将领死伤严重,且损失惨重。
如此看来,孙权并没有比刘备差多少,更谈不上“送人头”。孙权从未遭遇像刘备这样大败、军心崩溃的局面。合肥战役击退刘备的张辽,也曾在早期战役中大败刘备,甚至俘获过刘备的妻儿。
《资治通鉴》记载,吕布联合袁术派高顺与张辽攻打刘备,曹操派夏侯惇救援,最终高顺等人失败,刘备妻儿被俘,刘备本人孤身逃命。相比之下,孙权即使兵败仍能镇守濡须坞,并多次击退曹操南征军队。刘备却在夷陵之战中一次次被打得毫无反击,仅展现了极强的逃跑能力。
若刘备在夷陵被俘,他将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被俘的皇帝,这一点足以说明蜀军爆发力和整体战斗力的不足。
再看蜀军的组织纪律问题。夷陵之战和樊城之战中,蜀军表现出极为松散的状态,一旦遇到危机便迅速崩溃。这里可以借用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率联军攻齐的故事作为比喻。乐毅带领多国联军攻占齐国70余城,几乎灭国,却因内部不和被反间计打败,最终全线溃退。
曹操也曾评价蜀军组织问题。《三国志·徐晃传》中记载,徐晃率军成功突破关羽包围,曹操称赞其功绩超过古代名将孙武和穰苴,暗示蜀军包围防御薄弱,组织松散。蜀军在重重包围下被“长驱直入”打破,充分说明其战斗力和纪律性远逊于魏吴。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的火攻造成蜀军四十多个营地被毁,尸骸漂浮江面,这场火攻堪比田单火牛阵的威力。蜀军两度被敌军“长驱直入”,这种现象在魏吴的对外战败中极为罕见,进一步暴露了蜀军的软肋。
总之,夷陵之战不仅体现了双方计谋和战略的差距,更凸显了蜀军进攻能力差和组织纪律松散的根本问题。三国时期军队综合素质排名,无疑是魏国最强,其次是吴国,蜀国位居末尾。因此,刘备集团或蜀汉能够北伐成功、统一天下几乎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