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重庆反省院里,一名二十多岁的男子即将刑满释放,但他却苦苦哀求狱警不要放他出狱,因为在监狱里有饭吃。这名男子身份非凡,他就是中共川东军委书记——罗南辉。那么,罗南辉为何如此“不情愿”离开监狱?难道真只是因为监狱里管饭这简单的原因吗?
罗南辉,原名罗曼,别号罗敏,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营门口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正值军阀混战,全国陷入动荡,四川的军阀也争权夺利,频繁内斗。为了维持军费,他们强征田赋,导致一个农户竟需承担三代人的粮税,令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异常艰辛。
早年,为了贴补家用,罗南辉曾在水烟铺打工,过着辛苦的生活。1926年秋天,川军第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在成都开始招募士兵,迫于生计,他应召入伍,成为一名普通士兵。该旅旅长邝继勋是共产党员,旅中团营政治工作人员多为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6年以后,第七混成旅组建了地下党组织,并以连为单位设立“士兵委员会”,用以加强对士兵的革命教育。罗南辉入伍后,积极参与“士兵委员会”活动,主动接近党组织,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由于思想进步迅速,他被安排参与兵运工作。
为了密切与基层士兵的关系,罗南辉常常与士兵促膝长谈,交流思想,帮助受伤和困难士兵解决难题,因此深受士兵拥护。1927年初,经组织批准,罗南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刻苦训练,进步显著,旅长邝继勋赏识他,任命他为营长。
1927年3月,彭县团阀杨监于的反动武装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当地地下党发动群众开展反抗。第七混成旅决定武力支持,派罗南辉率一营前往支援。在他的指挥下,反杨斗争取得圆满胜利,赢得广大群众称赞。
1929年,四川军阀间的混战再起,第七混成旅被调驻广安、遂宁等地。旅中政治工作做得好,军民关系融洽,这引起其他军阀嫉妒,伺机打压。二十八军军部甚至停发该旅粮饷。形势紧迫,旅长邝继勋经党组织同意,决定起义。
1929年6月29日,邝继勋率第七混成旅2000多人,在遂宁、蓬溪交界大石桥宣布起义,打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旗帜。罗南辉率部攻取蓬溪、南部两县,开展公审恶霸、斗争地主的政治活动,赢得群众支持,红军声威大震。
然而,面对四川军阀刘湘、刘存厚等几十个团的联合“围剿”,起义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失败后,中共四川省委派罗南辉到第二十八军第二混成旅负责兵运工作。抵达广汉后,他与地下党负责人策划兵变,成功控制旅所属两团3000余人。
1930年10月25日,第二混成旅宣布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一路军”,罗南辉任警卫大队长。起义遭遇内外夹击,再度失败。罗南辉随后被派回成都从事除奸任务。白色恐怖严重,地下党受挫,一些人叛变投敌。四川省委成立特科开展除奸,罗南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圆满完成任务。
1931年春,因特务出卖,中共川东特委遭重创,特委军委书记陈进被捕牺牲。鉴于罗南辉在兵运和除奸中的突出表现,组织派他赴万县接任川东特委军委书记。尽管小心谨慎,但在与地下党员接头时遭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反省院。
被捕时,特务搜出他一份党员介绍信,化名罗敏。面对盘问,他机智应答,谎称自己只是“交通员”,解释说以为交通员是挑夫,工作轻松且待遇不错。由于营养不良,他形容自己瘦骨嶙峋、衣衫破烂,不像干部,特务也信以为真。
虽然如此,他仍被关押反省院,狱中时有试探。时光流逝,刑满将至,罗南辉写信给狱警,请求不要放他出去,因为那里吃喝住都有,愿意继续呆着。狱警读信哭笑不得,毕竟谁都想出去,只有他要赖着不走。最终监狱长只好提前释放他,免得他继续“浪费粮食”。
出狱后,罗南辉担心组织不再信任,没想到仍被委任为南充县中心县委书记。他领导升钟暴动,带领游击队辗转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成为红军骨干。升钟起义后,他被派往川军二十九军担任中共地下党兵委书记。
1933年春,川军二十九军奉命围剿川陕苏区,罗南辉趁机率一连士兵起义,加入红军。起义部队最初隶属川东游击军,后改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罗南辉任副军长。
1933年10月,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率20个团向川陕边区进攻。红33军承担阻击任务,罗南辉任前敌总指挥,沉着应战,装备劣势却以少胜多,连续击败敌军。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数日浴血奋战,歼灭敌四团,俘获两千余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转移,33军由罗南辉代军长率部殿后,护送红军主力安全撤离。长征途中,他率部顽强抵抗尾追敌军,屡建奇功。
1936年10月23日,罗南辉率部在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遭敌机轰炸,年仅28岁的他英勇牺牲,结束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