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684 年,陈国公主息妫出嫁息国的队伍浩浩荡荡穿越中原。这辆装饰着青铜鸾铃的马车里,坐着一位面若桃花的少女,她的肌肤在阳光映照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腰间玉佩随着马车颠簸发出清脆声响。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被后世称为 "桃花夫人" 的女子,将在未来的二十年里,用美貌和命运书写春秋时代最血腥的传奇。
息妫的悲剧始于陈国的政治联姻。作为陈宣公的次女,她被许配给息国国君,而姐姐则嫁给蔡国国君。这场 "姐妹双嫁" 的背后,是陈国试图在楚、齐两大强国夹缝中求生的策略。《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息妫出嫁途中经过蔡国,姐夫蔡哀侯竟在宴席上公然调戏她,这一行为彻底点燃了息侯的怒火。
息侯的报复计划堪称愚蠢至极。他竟向楚国借兵,假意攻打息国,诱使蔡国出兵救援,再与楚军联手击败蔡军。楚文王借此机会俘虏蔡哀侯,却意外得知息妫的绝世美貌。四年后,楚文王以巡视为名兵临息国,在宴席上劫持息侯,将息妫掳回楚国。这场因美色引发的灭国之灾,让息妫从陈国公主沦为楚国战利品。
楚文王对息妫的宠爱近乎癫狂。他为她建造紫金山行宫,开凿桃花洞,甚至将息侯贬为城门守卫,以羞辱其夫。但息妫入宫三年从未开口说话,直到楚文王追问缘由,她才含泪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左传・庄公十四年》)
这段著名的 "三年不语" 背后,藏着息妫的生存智慧。她暗中观察楚国政局,支持次子熊恽(即楚成王)继位,甚至在子元之乱中协助楚成王平定叛乱。《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成王即位后,息妫建议他 "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为楚国日后称霸中原奠定基础。这种 "沉默的政治",让她在楚宫站稳脚跟。
公元前 672 年,楚文王病逝,息妫的命运再次急转直下。长子熊艰继位后企图杀害弟弟熊恽,息妫果断支持熊恽逃亡随国,并最终助其弑兄夺位。这场宫廷政变后,息妫彻底失去了政治依靠,她的余生在悔恨与孤独中度过。
关于息妫的结局,《列女传》记载了最具戏剧性的版本:她趁楚成王狩猎之机,私会沦为守门人的息侯,二人相拥痛哭后撞死在城墙上。楚文王被其真情打动,以诸侯之礼将二人合葬于汉阳桃花山。这个传说虽不见于正史,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 "红颜薄命" 的象征。
传统史书将息国灭亡归咎于息妫的美貌,却忽略了春秋争霸的残酷现实。清华简《系年》的出土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楚国早有吞并息、蔡的野心,息妫不过是其扩张的借口。她的悲剧本质,是春秋时期女性沦为政治工具的缩影。
更讽刺的是,息妫的美貌反而成为她生存的武器。在那个女性毫无地位的时代,她用身体换取息国百姓的生存,甚至间接推动楚国崛起。这种复杂的历史角色,让她成为春秋时代最具争议的女性。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言:"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