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过后,原本三分天下的局面彻底瓦解,昔日那些英勇的战士曾憧憬着统一中原,但随着一次又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的雄图已不复存在。回首往事,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假如当初没有杀掉那两个人,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那两个人究竟是谁呢?诸葛亮又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刘备去世后,刘禅顺理成章地继位成为了皇帝。这个年轻的帝王虽身处权力的顶峰,但由于没有经历过战火,他根本无法理解父辈们为这片江山付出的血与泪。即便诸葛亮辅佐他,依旧掩盖不住他身为帝王的种种不足。诸葛亮虽竭尽全力,但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许多未竟的心愿再也无法实现。再加上蜀国内部腐化严重,人才凋零,诸葛亮心知肚明,蜀国的命运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刻。而他深深悔恼着,如果当初那两个人没有死,或许蜀国依然有一线生机。
刘封,刘备的义子,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刘备当初之所以收养他,正是看中了他未来的潜力。刘封虽在军中不受部分将领的青睐,但他一直默默无闻,始终没有抱怨过。相比于刘禅,刘封无疑更具王者之资。刘备曾一度将刘封视为继位的接班人,精心培养他为未来的蜀国帝王。然而,刘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对某些人过于信任,尤其是那份深藏心底的仇恨,导致了关羽的死。事实上,关羽的死与刘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尽管这一罪行沉重,但刘封并不应因此丧命,严惩就好。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插言分析,指出刘封性格过于高傲,不易驾驭,若让他继续存在,未来必定成为刘禅统治的威胁。刘备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杀掉刘封。
刘封毕竟只是义子,没有血缘关系,最终被处决也并不让人意外。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刘封本有机会投奔孟达,反叛蜀汉,然而他却选择忠心耿耿地信任刘备,结果却因这份忠诚而被送上了死路。刘备在事后常常自责,若刘封尚在人世,或许蜀国尚有希望,刘封的存在,能够辅佐刘禅,稳定江山。而这一切,诸葛亮直到临终时才有所领悟。
另外,马谡也是一个令诸葛亮充满期待的人才。尽管他早年无名,远不如关羽、赵云等人赫赫有名,但诸葛亮一直对他有着较高的评价。北伐期间,马谡的机会终于来临。街亭是当时蜀魏双方争夺的重地,关系到整个北伐的成败,而蜀国防线的命运正系于此。诸葛亮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但当他犹豫不决时,马谡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守卫街亭,并信誓旦旦地保证必定保住这一关隘。诸葛亮虽有些犹豫,但也认可马谡的勇气与决心,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魏国的司马懿听说了马谡将驻守街亭,心中暗自高兴,他觉得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马谡虽有学识,却缺乏实战经验,这样的将领自然容易犯错。果然,马谡没有能够把握住这一关键时刻,他的部队在街亭被魏国截断水源,最终因缺水而导致全军溃败。蜀国的防线瞬间崩溃,马谡未曾接敌便已宣告失败,消息传来,诸葛亮痛心疾首。对于马谡的失误,他既愤怒又失望,这一败,直接导致了蜀国北伐的困境。
面对马谡的失败,诸葛亮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知道马谡罪不至死,但按照军令规定,失败的将领必须自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马谡在出征前曾郑重立下军令状,承诺若失败必定自杀,而诸葛亮也不能在全军面前破坏规矩。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诸葛亮下定决心,亲自斩杀了马谡。这个决定,令他心如刀割,但他知道,这对于维持军纪至关重要。
最终,蜀国在诸葛亮的心力耗尽中逐渐走向衰败。刘封与马谡,虽然才智不如那些老一辈的英雄人物,却依然是蜀国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们仍然在世,或许蜀国依旧有复兴的希望。但天命难违,蜀国注定无法再现昔日的辉煌。诸葛亮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惋惜,然而一切已经无可挽回,蜀国的灭亡,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