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的葬礼,一场盛大的仪式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揭示了贾家的家族命运,也预示了其最终的衰败。很多人注意到葬礼中的棺材和北静王的违规出席,但有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细节,却正是贾家灭亡的导火索——这就是宁国府中的一座建筑,名叫“逗蜂轩”。
“逗蜂轩”并非贾家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建筑,它是贾珍为接待一位权势滔天的宦官——戴权而专门设置的。戴权是大明宫内相,地位极其重要,比六宫的太监夏守忠还要显赫得多。内相,指的是掌管“司礼监”的最高太监,掌握着皇帝御前的批红权,是朝廷中与外朝首辅相对应的重臣,绝不是像夏守忠这种只是杂事的小太监能够比拟的。
所谓“大明宫”,其实是指皇宫,而唐代的大明宫最初名为“东内”,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永安宫”,后成为唐代的宫廷核心。贾政和贾元春的升迁,都与这座宫殿息息相关,尤其是贾政在临敬殿面圣后去“东宫”的动作,实际上指的就是大明宫。
戴权和贾家的关系并不浅,尤其是贾政曾是太上皇提拔的老臣,贾家能够在许多方面得到太上皇的庇护,因此戴权与贾家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几代之前的深厚关系。秦可卿去世后,贾家在其葬礼上耗费巨资、极尽奢华,戴权之所以亲自前来,并非奉旨,而是基于他与贾家多年的友谊。但戴权亲自出席的背后,其实有三个更为深层的原因。
首先,贾家葬礼的规格实在太过浩大,以至于像戴权这样的重要人物也不得不亲自前来。就如同贾母举办清虚观醮礼时,若不带上全家出动,外人也不会轻易送上礼物。这场葬礼的规模和奢华,使得许多人无法忽视,甚至引来了戴权这样的高层人物。
第二,戴权有意借此机会卖官,尤其是“龙禁尉”的名额。如果贾家只是低调操办葬礼,戴权或许只派个随员前来祭奠,不会亲自出马。但是贾珍既然已经在葬礼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必然会给秦可卿一个合适的身份,以匹配葬礼的规格,戴权自然看准时机,为贾家提供了一个“请君入瓮”的机会。
第三,戴权对于“龙禁尉”名额的出售其实并非单纯的为钱,而是有更深的阴谋。龙禁尉,即“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是皇帝的近卫,掌管着进出皇宫的重大事务。龙禁尉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接近皇帝,但这也意味着极大的危险,因为接近皇帝也意味着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戴权通过这种方式,借用贾家与老牌贵族的关系,安排了几个龙禁尉的名额,暗中为将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戴权通过这种权谋手段,不仅满足了贾家的需求,也为未来的宫廷纷争布局。而“龙禁尉”名额的出售,正是贾家逐步走向灾难的关键。最终,贾家因牵涉到政治斗争,触及了皇权的底线,这些阴谋渐渐显现。正如贾元春的判词和画中所示,贾家之所以最终覆灭,源于秦可卿葬礼上的一连串不明智的决策,尤其是贾珍的挥霍和戴权的“卖官”行为。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表面上是对一个家庭的告别,但实际上,正是这一场葬礼为贾家招来了无尽的祸患。尤其是贾珍接待戴权的“逗蜂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接待场所,更是一个政治阴谋的起点。脂砚斋在文中提到“轩名可思”,实际上是在提示读者要警觉这一细节的重要性。因为“蜂”在古代的象征之一就是一群人合力制造骗局,最终让所有参与者家破人亡。
戴权的卖官行为,实际上为贾家埋下了不可挽回的隐患,仿佛王熙凤元宵节讲的“聋·子放炮仗”笑话,贾家虽不知其事,却早已陷入了精心设计的骗局,最终的结局注定是自取灭亡。
贾元春判词中的“弓”,不仅代表了军事冲突,也象征着她被选入宫中为妃,更暗示了皇帝为“鸟尽弓藏”的深层次含义。这一切的布局,最终指向了贾家被彻底铲除的命运。戴权卖官、贾家的奢华葬礼、以及背后的政治博弈,正是贾家覆灭的根本原因。曹雪芹借“逗蜂轩”这一建筑巧妙埋下了伏笔,预示了贾家的危机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