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徐在少年时代学习历史时,他曾深感困惑与沮丧。清朝末年,历史上有湘军、淮军、赣军等地军的名字;民国时期更是涌现出直系、皖系、丰系、粤系、桂系、浙系等诸多派系,甚至西北军、晋军、川军、黔军、滇军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然而,老徐却没有听说过江西有自己的地方军队或军阀存在,这让他感到特别好奇。尽管互联网对于江西近代地位下滑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大家的观点大致集中在几点:江西长期以来深受保守思想的影响,文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随着沿海沿江地区的开放,上海崛起,传统的南北商业通道逐渐没落,导致江西逐渐被边缘化;自清朝末期的肃顺将军陈福恩被贬后,江西的权力和影响力一直未能恢复。除此之外,江西自太平天国起便处于战区,一度陷入不断的战乱,这些都成为其近代历史地位的症结之一。
然而,江西的军事力量和地方政权似乎从未引起过太多的关注。老徐知道,虽然在历史上提到的“江西军”似乎在各次历史变革中都有参与,但由于其形态多变,或是由于地名的多样性,几乎每次都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历史学者在讲解清末民国史时,也经常提到,这一时期的各大军阀派系犹如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纷乱而复杂。曾有史学家如唐德刚先生表示,这一时期的政治实在过于错综复杂,以至于即便是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外国留学生,也很难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
老徐一度迷惑:江西为何一直缺乏一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军队?历史上,江西常因某些偶然因素参与过多次重大历史事件,但似乎始终未能有一个独立且强大的军队登上历史的舞台。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江西虽然屡次参与重大革命,然而它的历史地位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和延续。
其实,江西长期未形成强大的军阀势力,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性密切相关。江西地处内陆,经济上并不富裕,传统上更注重文教和学术而非武力。在清朝时期,江西人虽然并不富有,却以捐资捐钱的方式获得国子监文凭,培养了一大批士人。而这些士人往往并不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来改变家国命运,尽管太平天国的崛起为湖南和安徽等地提供了成为湘军和淮军的契机,江西却始终未能像湘军和淮军那样发展出强大的军事力量。
即便如此,江西的军事历史并非完全空白。沈葆桢作为林则徐的女婿,曾在江西创建地方武装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惜的是,随着湘军对江西地区的不断搜刮,江西民众的愤怒情绪不断积累,沈葆桢虽然努力为家乡争取利益,但也因此与曾国藩发生了诸多冲突,导致其在后期失去了不少支持。即便他试图模仿李鸿章组建一支自己的江西军,也仅仅局限于安稳的地方军队,缺乏更大规模的影响力。
江西的地方文化也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崇尚武勇。许多人认为,江西的民风较为温和、内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军事文化和社会风气。而对于那些敢于冒险、武装起义的江西人来说,这种性格特征无疑成为了他们与其他省份相比较时的“软肋”。不过,江西人并非完全没有反抗精神。自从同盟会成立后,江西在多个历史事件中表现了出乎意料的积极性。比如安源路矿工人的总罢工,江西人曾经参与并领导了这一规模庞大的运动。
在民国的历史上,李烈钧无疑是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军事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高尚革命理想的军事领导人,李烈钧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参与了武昌起义,成功截断了北洋水师的西进,还组织了五省联军,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李烈钧不仅仅局限于江西的地方势力,他与孙中山关系密切,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重要军事助手,始终处于民国革命的前沿。李烈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成为了江西历史上少数几位能够成就大业的军阀之一。
尽管如此,李烈钧的军事影响力始终未能延续。二次革命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江西军队的解体。尽管李烈钧拥有强大的军事背景和广泛的支持,但他始终未能在民国政坛上立下足够的根基。二次革命后,江西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军事力量,历史的风云也让江西逐渐被边缘化。
李烈钧这一代的江西人,无疑是民国初年最具革命情怀和军事才能的一批人。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在动荡的时代中却未能形成一股持续的力量。无论是从地方性的军事力量,还是从全局的战略来看,江西始终未能站在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尽管如此,李烈钧等人的奋斗精神却依旧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历史从不以一时的得失来决定结局,江西虽然未能成为历史舞台上最亮眼的存在,但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民却为中国的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某种意义上,江西人的谨慎与内敛,正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没有急功近利、不断成长和完善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