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大明王朝时,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毕竟,作为历史上少数几位由贫困百姓跃升至帝位的君王,朱元璋的传奇一生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无论是从最初的草根起家,到最终登上皇位,他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波折与奋斗。朱元璋凭借出色的领导力和识人之智,让新兴的大明帝国成功替代了元朝的衰落政权。
在成功驱逐了蒙古贵族,并平定了国内的割据势力之后,朱元璋开始着手向周边国家发送诏书,期望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一些长期与中国友好的国家,如交趾、高丽等,纷纷派遣使者来朝表示祝贺。然而,唯一让朱元璋感到不悦的国家便是日本。日本不仅傲慢地对待大明使者,还无视了皇帝的诏书。这种不尊重的态度让朱元璋勃然大怒,甚至打算以武力讨伐日本。可是,在刘伯温的劝解下,这个冲动的想法最终被打消。那刘伯温到底说了些什么,使得朱元璋改变了决定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年号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朝。新朝成立后不久,朱元璋便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他迫切希望通过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展示大明的国威。于是,他迅速派遣使节,致信周边各国,希望借此建立稳固的外交网络。大部分国家看到大明的诚意后,纷纷送上了珍贵的礼物和诚挚的祝福,来表达他们的友好态度。
与此同时,大明也派遣了使者前往日本,带着朱元璋亲自写给日本天皇的诏书,意图加强两国关系。然而,当大明使团抵达日本时,他们被带到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的领土,而怀良亲王的态度极为傲慢,不仅对明朝使者无礼,还肆意伤害和拘禁他们。这使得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当这一消息传回大明后,朱元璋认为这不仅是怀良亲王一人的所作所为,而是整个日本对大明的不敬,怒火中烧的他甚至一度决定亲自出兵讨伐日本。
朱元璋的进攻计划得到了不少支持,但当他召集大臣商议时,刘伯温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虽然这有违常规,刘伯温依然不慌不忙地为自己的观点辩解:“陛下,朝廷刚刚建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动辄用兵是与天道相违的。此外,百姓的生活困苦,国家的重心应当是解决民生问题,而非盲目发动战争。况且,日本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国,虽然看似傲慢,但攻下它后,我们也难以有效治理。更何况,侵略的代价远高于得失,敌人的资源对我们并无太多益处。”
话音刚落,刘伯温便跪倒在地,恳求朱元璋考虑百姓的福祉。刘伯温何许人也?他不仅是一位才智卓越的谋士,还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几乎集各类才华于一身。人们常用“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来赞誉他的智慧,足见其才华的超凡。在当时,朱元璋更是将刘伯温视为自己最得力的谋士,称其为“吾之子房”,这无疑赋予了刘伯温发言的极大分量。
面对刘伯温的诚恳言辞,朱元璋的怒气渐渐消散。亲自将他扶起后,朱元璋开始深思刘伯温的建议,发现其确有道理,于是暂时搁置了攻打日本的计划,转而专注于巩固大明的国内建设。毕竟,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的洗礼,民众疾苦,百姓生活困顿,许多地区的人烟稀少,土地荒废,经济也一度萎缩。
此时,朱元璋的内心早已深知百姓的疾苦。作为一个曾经在困苦中成长的人,他特别重视改善百姓生活的决心。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战争无疑会对大明的经济和民众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相比之下,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力才是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也不禁想起了隋炀帝的失败教训。隋炀帝因小国高句丽的蔑视而发起三次战争,最终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百姓的疾苦,最终加速了隋朝的灭亡。站在这样的历史镜鉴面前,朱元璋理智地认识到,百姓的安定生活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基础,轻举妄动的战争只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祸端。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在室町幕府的统治之下,国内同样存在割据局面。南北朝时期的对立加剧了国内的混乱,尽管足利家族权力强大,但要实现国家统一却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大明成功进攻日本,征服了这个岛国,管理一个长期割据的国家绝非易事。而且,日本地小物贫,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攻占它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所付出的代价。
更令人深思的是,蒙古帝国曾尝试过跨海进犯日本,但由于狂风席卷了其舰队,最终遭遇了惨重失败。这一历史经验也让朱元璋深刻意识到,跨海进军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国而言。
最终,朱元璋从多方面考虑后,认识到战争不仅无益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还可能引发国内百姓的不满。为了避免给自己和国家带来更大的风险,朱元璋决定放下战争的念头,专心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朱元璋最终在《皇明祖训》中写道:“四海诸夷,皆隔山隔海,偏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彻底放弃了进攻日本的念头,并告诫后代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刘伯温的劝说不仅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也为百姓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这个决策至今仍值得后人借鉴,尤其是在20世纪末我国面临种种挑战时,国家依然坚持发展为主,逐步实现了强国之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