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23日,美国海军的“普韦布洛”号在朝鲜东海岸元山港外海被朝鲜海军扣押,船员83人被俘,至今这艘船依旧未被归还。这一事件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暴露了美国情报行动中的种种漏洞,也揭示了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复杂与微妙。
冷战下的情报战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竞争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从军备竞赛到太空争霸,再到全球范围的间谍活动。为了在这场超级大国博弈中占据先机,美国海军启动了“通用环境研究舰”计划,选用一些旧船改装成电子侦察船,以便在敏感海域收集敌方的信号情报。“普韦布洛”号便是其中一员。
“普韦布洛”号原本是一艘二战时期的老旧货船,编号FS-344,于1944年下水,服役于美国陆军运输部队。战后它一度被闲置,直到1966年才被海军选中进行改装,1967年10月正式服役。经过改装后,它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无线电接收器、信号分析仪和密码破译工具,任务是监听朝鲜和苏联海军的通信。
虽然这艘船的侦察能力较强,但其本身并不具备强大的自卫能力,长约54米,排水量895吨,最高航速仅为12.7节。更为致命的是,它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仅装备了一些轻型机枪,甚至没有自毁装置,简直是“纸上谈兵”的存在。
1968年初,朝鲜半岛的局势愈发紧张。就在“普韦布洛”号准备出发前,1月21日,朝鲜特种部队突袭韩国青瓦台,企图暗杀总统朴正熙,虽然行动失败,但这一事件令整个地区的紧张气氛达到了沸点。尽管美国情报部门早已获悉朝鲜对外侦察活动高度敏感,但“普韦布洛”号的任务计划并没有因此改变。船只孤立无援地驶向朝鲜东海岸,不仅没有护航舰艇,而且通信设施也不完善,可谓是在玩火。
任务准备:漏洞百出的开端
“普韦布洛”号的任务准备就像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1968年1月5日,它从日本横须贺港出发,前往佐世保港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船长劳埃德·布赫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但面对这艘状况堪忧的船,实在是无力回天。太平洋冬季风浪汹涌,船体老化严重,航行时严重倾斜,甲板上的天线几乎结冰,摇摇欲坠。到达佐世保港后,船员们发现设备严重损坏,维修花费了几天时间。
更糟糕的是,保密工作出现了漏洞。在佐世保港休整时,有船员不慎在酒吧与日本女子交谈,泄露了任务目的地是“朝鲜”的信息。尽管这件事未对任务产生直接影响,但也暴露了船员纪律松懈的问题。1月11日,修复后的“普韦布洛”号重新出发,穿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开始了其侦察任务。
途中,天气恶劣,船员们需要轮流清除甲板上的冰雪,双手冻得通红。为了激励士气,布赫尔破例允许船员们回舱喝些白兰地取暖。1月22日,天气稍微放晴,船员们松了口气,然而布赫尔却组织了机枪射击训练。尽管目标只是一个漂浮的油桶,距离不过20米,但由于低温下手抖,子弹全都打偏,训练几乎没有任何效果。这次演习暴露了船员缺乏实战准备,也为接下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从被盯上到被俘获
“普韦布洛”号的任务是低调地在朝鲜东海岸收集情报,但在执行过程中,它始终未能保持隐秘性。1月22日黄昏,它靠近元山港时,瞭望哨发现一艘苏联SO-1型猎潜艇高速驶过,距离“普韦布洛”号约1450米。布赫尔判断猎潜艇未发现他们,决定继续前进。
次日中午,突然两艘朝鲜拖网渔船出现在450米外,逐渐靠近到20米,显然是在观察它们的动向。船员们用相机拍下这一情形,并通过无线电向横须贺基地报告,但因天气干扰,基地直到14小时后才接收到信息。
1月23日中午12点10分,麻烦终于来了。朝鲜一艘改装的SO-1型猎潜艇出现,距离“普韦布洛”号只有6.9海里,迅速缩短至4.3海里。此时,布赫尔命令升起美国国旗并挂上避让信号旗,但朝鲜舰艇完全没有理会,反而继续靠近。
13点06分,三艘鱼雷艇和两架米格-21战斗机加入战斗圈,将“普韦布洛”号完全包围。朝鲜猎潜艇发出警告:“停船,否则开火。”面对包围,布赫尔命令“普韦布洛”号加速撤离,并发出“Mayday”求救信号,用灯语和旗语反复声明:“我在国际水域。”然而,朝鲜舰艇毫不示弱,开始开炮。炮弹击中船只的桅杆和飞桥,碎片四溅,布赫尔腿部受伤,雷达被摧毁。鱼雷艇紧随其后,开火扫射,甲板上火花四溅。
船员们迅速销毁文件,五台碎纸机同时开动,焚化炉冒出浓烟,但大量机密文件依然未能及时销毁。船员杜安·霍奇斯在倒掉文件时不幸被炮弹击中,当场丧命,成为事件中的唯一牺牲者。
无力逃脱的布赫尔最终下令停船,朝鲜水兵登船,将82名船员押上前甲板。船只随后被拖往元山港。大量未销毁的文件和设备落入朝鲜手中,致使美国的情报行动完全暴露。
外交僵局与妥协
“普韦布洛”号被俘后,美国政府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军方最初连船员的生死都搞不清楚,甚至怀疑他们已被转交给苏联。1月28日,SR-71侦察机确认船只停靠在元山港,但船员依然下落不明。美国通过联合国和苏联施压朝鲜要求放人放船,但朝鲜态度强硬,拒绝任何第三方介入,坚持要求直接谈判。
1月24日,板门店谈判正式启动。美国海军少将约翰·维克多·史密斯提出要求归还船只并提供赔偿,而朝鲜代表朴钟国则要求美国签署“3A”声明:承认入侵、道歉并保证不再犯。双方的谈判僵持了整整11个月,毫无妥协之意。
尽管美国考虑过动用武力——“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带着五艘航母、三艘巡洋舰和十八艘驱逐舰驶向日本海,威胁朝鲜,但当时越南战争形势严峻,总统林登·约翰逊最终决定放弃使用武力,选择外交途径。
1968年12月,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约翰逊政府在压力下终于决定妥协。12月17日,接替史密斯的吉尔伯特·沃德伍德少将收到了五角大楼的指示,决定同意签署“3A”声明。
12月23日,沃德伍德在板门店签字,承认“普韦布洛”号入侵朝鲜领海并向朝鲜道歉。美国随后发表声明称这只是为了换回人质,而非正式
下一篇:“抗战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