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门虎将》《杨家将传》《包公案》《三侠五义》等经典小说、戏曲和评书作品,甚至现代的影视剧中,侠肝义胆、忠诚无私的“八贤王”常常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直面朝中的奸佞,甚至与皇帝的决策对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位“八贤王”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呢?
在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所创作的演义小说《杨家将传》中,毫无疑问,“八贤王”指的是赵德昭。在《杨家将传》第五回“宋太祖遗嘱后事,潘仁美计逐英雄”中有详细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临终时,召见了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他将金简授予赵德昭,并告诫他:“为君不易,今传位与叔王,以代汝之劳也。今赐汝金简一把,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因此,赵德昭曾多次救助杨家将的英雄们,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
赵德昭,字日新,乃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长子赵德秀早夭)。他在父亲赵匡胤生前,先后担任了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等职。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即位,将赵德昭任命为永兴节度使,封号武功郡王。赵德昭不仅在政治上有较高的地位,还在军事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赵光义北上攻打幽州,途中出现了一场军中动乱。赵德昭因有人谋立他为帝,导致宋太宗大为不悦。尽管赵德昭在战后前去与赵光义商讨,依然遭遇了严厉的训斥,最终他以自刎告终。尽管赵德昭去世的年代,杨家将的历史并未完全与他交集,但历史上的赵德昭被民间戏曲塑造成了“八贤王”,也许更多地代表了人们对公正无私的理想。
在评书和戏曲中,赵德芳被普遍认为是“八贤王”的原型,尤其是在《三侠五义》《杨家将传》《包公案》《呼家将》等作品中。比如,在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驾》中,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即位,贺后带着赵德昭上殿质问赵光义,结果赵光义怒而要杀赵德昭,而赵德昭愤怒之下撞死金殿。随后,贺后带着赵德芳上殿,赵光义谢罪,并赐给贺后尚方宝剑,封赵德芳为“八贤王”。其中还有唱词道,“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这些描述将赵德芳塑造成了具有无上权力的“八贤王”。
赵德芳,确实是赵匡胤的第四子。生前,他担任过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等职务,深得赵匡胤宠爱。然而,他在赵光义即位仅六年后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二岁。虽然他生前并未封王,但死后被追封为岐王、楚王,最后改封秦王。显然,赵德芳的历史并未与杨家将、包拯等人物有太多交集,民间的“八贤王”形象大多是后人对他美好品德的虚构。
与赵德昭和赵德芳相比,赵元俨才更符合“八贤王”的历史原型。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深受宋太宗的宠爱,宋太宗时常将其带在身边,甚至不希望赵元俨早早受封,而是希望他留在身边直到二十岁才行册封,宫中因此戏称他为“二十八太保”。赵元俨的宠爱程度可见一斑,但尽管他深得父亲宠爱,赵光义并未等到赵元俨二十岁便去世。宋真宗即位后,赵元俨得到了一系列高官厚禄,最终被封为平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广陵郡王,并且因其是赵光义的第八子,还被称为“八大王”。
宋真宗在临终时,由于太子赵祯年仅十三岁,赵元俨和赵元佐被认为是有潜力竞争皇位的人选。赵元俨虽然有机会争夺皇位,但他并没有出面,而是躲避政治争斗,声称自己有病无法参与朝政。之后,赵元俨参与了“狸猫换太子”事件的传播,然而这个事件本身并不属实,而是历史上对“狸猫换太子”事件的误传。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历史依据。事实是,宋真宗有意立刘娥为后,后来刘娥未能生育太子,于是宋真宗和刘娥想出了“借腹生子”的计划。刘娥的侍女李氏代替刘娥生下太子,并对外宣称是刘娥所生。此事件在历史上并无赵元俨的直接参与,但在民间传说和后来的演义中,赵元俨与“狸猫换太子”产生了某种联系。
尽管赵元俨在历史上并未直接与杨家将、包拯等历史人物发生过交集,但他确实是宋朝历史上较为符合“八贤王”这一形象的人物。无论从封号还是从生平经历来看,赵元俨的形象要比赵德昭和赵德芳更贴合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