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0月4日,《晨报》在北京发布了一则关于溥仪为端康瑾贵妃过寿的新闻。新闻中描述,溥仪特意邀请了戏班子来为这位太妃祝寿,演出了八角鼓和杂技等传统节目,还将清朝王公贵族们召集到宫中一同观赏。为此,溥仪还安排太监请来了梅兰芳、杨小楼、小翠花等知名演员在漱芳斋唱戏。那天,漱芳斋的戏楼充满了热闹与华丽,台上和后台铺着厚重的花毡,足有两寸多厚。
演出结束后,溥仪特意将梅兰芳请到了楼上,赏赐了他500大洋。溥仪与梅兰芳还聊起了几个月前建福宫那场大火,溥仪轻描淡写地告诉梅兰芳,火灾后的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并且在废墟上修建了一个球场,分为篮球、足球和网球等区域,每天下午溥仪都会在此消遣娱乐。
实际上,1923年夏天那场大火,造成了超过130间房屋的损失,成为紫禁城历史上少见的重大火灾。尽管如此,溥仪口中却显得毫不在意。那时,满清贵族们仍旧努力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与体面,显得一切安好。而外界并不知晓,溥仪和端康太妃之间,曾在不久前爆发过一次激烈的冲突。
端康瑾贵妃,原名瑾妃,是珍妃的亲妹妹。她出生在满族正红旗的他他拉氏家族,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珍妃和瑾妃虽然年幼,却接到了朝廷的懿旨,要将两人封为谨嫔和珍嫔。两姐妹虽然被送入宫中,但并未得到家族的喜悦。相反,家中的气氛沉重,大家都预感到这并非一件好事。
她们的母亲,是一个极为坚韧的女人,性格直爽,处事从不低三下四,对权力和财富几乎没有任何欲望。珍妃自小深受母亲影响,敢说敢做,思想开放,且极为执拗。母亲早在两姐妹被选入宫时,就已预感到珍妃未来会与慈禧发生冲突,并且可能会引发大祸。慈禧的贪婪与心狠,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母亲耳中。母亲清楚地知道,在宫中,每一个言行都可能导致灾难,两个女儿若进入宫中,无论如何也难逃挨打受气的命运,甚至可能会因此丧命。而且,以后若要见到她们,将比登天还难。
接旨那天,家中的气氛并不喜庆,母亲脸上的笑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家人都显得焦虑不安。母亲坐在屋子里,深深吸着水烟,两个姑娘跪前告别时,她忍住泪水,一人重重地打了她们一巴掌,声音凝重地说道:“只当我没生过你们。”然后,她闷闷地走进房间,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也没有吃饭。
尽管珍妃和瑾妃心中知道母亲的痛苦与不舍,这一天原本应是喜庆的日子,但家里的气氛却如同丧事一般,沉闷而压抑。即便时光流转,家中提起两姐妹,依旧弥漫着忧伤。直到后来听说珍妃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家人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瑾妃在家中排行第四,珍妃则为第五,因此家族的人常称她们为“四主”和“五主”。自她们进入宫中后,家族的人再也不敢直呼她们的本名,直到今天,后人甚至都不知她们的真名。
珍妃和瑾妃在宫中的命运截然不同。裕隆皇后、珍妃和瑾妃,都是慈禧安排给光绪皇帝的妃嫔,而光绪皇帝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最终,他最宠爱的是珍妃。裕隆皇后年纪比光绪皇帝大三岁,长相和才情也不甚出众,光绪皇帝对她的感情平平,只能说是凑合。而瑾妃,从小生活在珍妃的阴影下,她在家中是长女,一直被教导要为弟妹着想,是个温顺的女子。如果嫁给普通百姓,她或许会过得幸福,丈夫宠爱她,她安于家务。但光绪皇帝并未对她产生兴趣,直至去世,他对瑾妃始终冷淡。
然而,珍妃不同。她13岁进宫,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活泼的个性,吸引了光绪皇帝的目光。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光绪皇帝寂寞且压抑的宫廷中,她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光绪帝非常宠爱珍妃,每当在书房里读书写字时,她常常坐在一旁伺候。珍妃的美丽和才华,使得光绪帝不自觉地亲近她。
珍妃的宠爱让瑾妃感到宽慰,因为她明白,只要珍妃得宠,她自己在宫中的日子便不会太难过。瑾妃并未因珍妃的宠爱而心生嫉妒,反而始终默默支持着她。然而,隆裕皇后对珍妃却心存嫉恨,她总在慈禧面前挑拨是非,试图削弱珍妃的地位。虽然初期慈禧没有干预,但最终,隆裕皇后的低情商和挑衅行为让慈禧开始反感她,而珍妃却获得了慈禧的赏识。
珍妃的书法非常出色,慈禧甚至亲自指派了才女缪嘉惠教授她书法。珍妃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开始代替皇后参加一些重要的宫廷仪式。慈禧对她的喜爱也逐渐显现,珍妃能代表皇后出席的场合,已经是对她影响力的认可。
然而,珍妃并非没有争议,她的行为时常让慈禧感到不满。珍妃喜欢拍照,穿着光绪皇帝的衣服,甚至在宫内拍照,还开设了照相馆。最终,这些行为惹怒了慈禧,珍妃和她的支持者也因此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珍妃的死因至今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她因支持光绪帝变法,被慈禧陷害致死;而另一种说法认为,珍妃因插手朝政、卖官鬻爵,引发了慈禧的不满,被打入冷宫后最终死于非命。无论如何,珍妃的死让瑾妃的内心充满了沉重和痛苦。她明白,自己无法为妹妹复仇,也知道妹妹的死与慈禧有着直接的关系。
瑾妃过得相当谨慎与顺从,虽然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但她始终未曾公开挑战慈禧。直到清朝灭亡,瑾妃才活到最后,目睹了溥仪的登基。然而,她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最终在孤寂中度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