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历史上,君主在册封世子时,必须得到明朝的批准。朝鲜太宗十八年(即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鲜发生了世子的更替。李芳远的长子李褆因荒淫无道,被降为让宁大君,而其弟李裪则因“聪慧好学、德行日显”被册封为世子。此后不久,李芳远将王位禅让给李裪,自己则退位为上王。值得注意的是,在李裪即位问题上,朝鲜与明朝之间的册封使团多次调试,直到朝鲜太宗十八年使团的归来才最终落实。
为了避免引发明朝对朝鲜“至诚事大”的怀疑,朝鲜采取了精心的外交策略,使得李裪得以顺利地被册封为王,成为朝鲜世宗。这一事件标志着朝鲜开国以来,首位通过合法途径即位的君主的诞生。李裪的合法封号奠定了后来的朝鲜君主请封与受封制度的基础与典范。
李芳远登基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册立国本事宜。永乐元年(1402年),李芳远正式册立其嫡长子李褆为元子。李褆年仅十岁时,就被任命为世子封崇都监,随后朝廷发布教令,宣布李褆为世子。朝鲜国内立刻展开了与明朝的接触。永乐元年九月,李芳远派遣参判司平府事李来等人前往明朝请求册封。明朝随即准许了这一请求,李褆正式成为朝鲜的第一位名正言顺的国本世子。
早在李褆还是元子时,李芳远便对其寄予厚望,特意在成均馆东北角修建元子学宫,并为其挑选德行兼备的教师,精心培养其学问。朝鲜的司谏院甚至专门拟定了“辅养元子之法”,强调元子的教育必须避免任何形式的阿谀奉承,需从严选师,重道德与学识。
当李褆被正式册立为世子后,李芳远更是精心挑选了重臣为李褆辅佐。成石璘被任命为世子师,河崙被任命为世子傅,李来、柳观和赵庸则分别担任左右副宾客。朝鲜政府的精英层围绕李褆,期望他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褆开始显露出他任性与放荡的一面,逐渐偏离了作为储君应有的形象。他整日沉迷于酒色,追逐享乐,甚至屡次以“生病”为由外出射箭、放鹰,并禁止任何人打扰,表现出对朝政和学问的漠视。更有甚者,李褆沉迷于宫中艳乐,曾强行夺取郭璇妾侍为妾,并多次与酒色之徒结伴游玩。李芳远听闻这些行为后极为震怒,认为李褆表面装作好学,实则心猿意马。
李芳远对李褆的种种不端行为心生忧虑,并在一次祷告中提到,“我不德,治国十七年,欲替代世子,但世子年幼不懂事,民间怨声四起。”他还私下指责李褆身边的内阁大臣们没有尽到责任,未能有效辅导世子。尽管李芳远对李褆进行了多次训斥与提醒,但李褆依然我行我素,愈加放纵。
李褆的行为引发了朝鲜士人的广泛担忧,认为如果让这位贪玩好色、不问国事的世子继位,朝鲜的未来将陷入危机。而李芳远决定采取果断的行动,开始着手废除李褆。
在太宗十八年(1418年)八月,李芳远通过赵末生传旨,宣布李褆因“听信奸臣之言,肆行不道”而被废除,并严令各大臣审慎对待此事。第二天,朝鲜的文武百官纷纷上疏,请求废除李褆。仅两天之内,李褆就被废除,并被流放至广州。这一过程迅速且果断,显然是朝鲜君臣早已策划好的结果。
李褆的废除不仅意味着李裪成为新的朝鲜世子,还标志着朝鲜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李裪是一位以“孝友、温仁”著称的王子,他的任命得到了明朝的认可,朝鲜的政治稳定得以确保。李褆被废除后,朝鲜迎来了文治武功兼备的世宗时代,而他个人的形象也因这场权力更替而发生了逆转。
李芳远的禅位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波动。虽然他早在永乐四年便有意禅位给李褆,但因臣子反对而未果。到了永乐十六年,李芳远再次提出禅位问题,并通过一些亲王重臣推动此事,甚至一度将象征王权的国玺送至世子宫。然而,李裪亲朝的时间一再推迟,朝鲜国内甚至发生了地震、洪灾等天灾,民生苦楚,令禅位事宜受到了进一步的阻挠。
面对朝臣们的坚决反对,李芳远决定不再听从任何劝谏,以死相逼坚持禅位决定。他认为如果收回决定,将无颜面对百姓与历史。最终,李芳远的坚持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李裪被正式推上了王位,成为朝鲜的国君。
通过这场复杂的政治变动,李裪的统治获得了朝鲜和明朝的双重认可,而李褆因废位后被冠以“泰伯”之贤,成为历史上“让位”的象征人物。最终,李褆在宣祖时期也被视为宽仁让贤的“贤者”,虽然他早年荒唐不堪,但因其让位,逐渐获得了历史的正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