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宫召见了诸葛亮与李严,正式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他们,并指派两人共同辅佐朝政。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作“刘备托孤”。然而,关于刘备为何将李严纳入辅政核心的原因,许多人认为他是为了制衡诸葛亮,但这一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完全忽视了李严与诸葛亮之间存在的巨大地位差距。从权力和能力上来看,李严根本无法与诸葛亮抗衡。因此,刘备的此番安排不仅仅是为了一种“制衡”关系,更是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
要理解刘备为何提拔李严,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李严为何无法制衡诸葛亮?
首先,李严的功绩和资历明显不及诸葛亮。李严早年曾在刘表麾下任职。当时,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举州投降,李严并不像许多荆州士人那样选择归附曹操或刘备,而是投奔了刘璋,来到益州。在刘备进攻成都时,李严被刘璋任命为护军,准备抵抗刘备。然而,当刘备来到益州后,李严并未按命令出兵抵抗,而是迅速投降,并因此被封为裨将军。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213年。
从公元213年至公元222年的十年间,李严的主要贡献包括三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他参与了《蜀科》的制定,尽管他本身并未主导,但作为参与者之一,他帮助制定了旨在限制益州豪强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蜀汉稳定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他在担任犍为太守期间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赢得了百姓的好评。最后,他平定了几次叛乱,尤其是在郪县起义时,李严带领仅有的五千兵力迅速消灭了数万叛军,获得了“辅汉将军”的称号。
尽管李严在地方治理、军事防卫等方面有所建树,积累了不少声望,但这些成就与诸葛亮相比差距甚远。诸葛亮自公元207年起就开始辅佐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他联孙抗曹,成功建立了孙刘联盟,为刘备打下了扩张势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后勤保障方面的贡献无法忽视,无论是粮草供应,还是民政管理,他都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在这些方面,诸葛亮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李严,堪比李善长之于朱元璋,荀彧之于曹操。
从这些对比来看,李严无法与诸葛亮抗衡。即便他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与诸葛亮在战略层面上的影响力相比,依然显得微不足道。李严的职务也较为有限,在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情况下,李严不过是一个地方上的郡守,直到刘备去世前才被提拔为尚书令。但即使是如此高的职务,相较于诸葛亮的丞相职位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李严绝对没有能力与诸葛亮形成有效的制衡。
二、刘备为何要将李严纳入托孤之中?
既然李严的能力和地位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刘备为何仍然将他纳入了辅政之中,并让他成为托孤大臣之一呢?实际上,这个决定更多是基于内部平衡的考虑。此时,刘备的朝廷已无合适的人选来接替尚书令这一职务。法正和刘巴先后担任过这一职务,但两人都已去世。若不是刘巴去世,显然他才是与诸葛亮共同辅政的最佳人选,而非一个来自犍为的新人李严。
更重要的是,刘备的做法并非为了制衡诸葛亮,而是为了平衡各派势力。在蜀汉政权中,荆襄派、东州派等各派势力彼此间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了避免过度偏袒某一方,刘备选择了一个资历较为平衡的人物——李严。虽然李严并不具备制衡诸葛亮的能力,但他的提拔确保了东州派的利益,并且避免了荆襄派一统朝政的局面。这种安排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在刘备去世后,确保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
三、刘备为何封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在提拔李严为尚书令后,接着又赋予了李严一个重要的军事职务——中都护,统领蜀汉的内外军事。然而,刘备如此重用李严,是否意味着他将蜀汉的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呢?显然不是。刘备之所以赋予李严较大的军事权力,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首先是形势的需要。蜀汉东线的安全形势依然紧张,特别是江东对蜀汉的威胁未完全解除。尽管孙刘联盟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江东与魏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复杂,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变数。刘备深知这一点,因此要求李严在永安驻守,以确保东线的防卫。
其次,刘备赋予李严足够的权限,是为了避免过去的教训。例如,关羽在襄阳守卫时,由于权限不够,未能有效调动下属,最终导致了惨败。因此,刘备给予李严“统内外军事”的权力,确保一旦东线爆发战争,李严能够迅速调动兵力进行应对。不过,李严的权限也有一定的限制,那就是他只能在永安区域内行使这些军事权力,超出这个范围便无法调动蜀汉军队,这也是为了避免李严权力的过度扩张。
四、总结
刘备在临终时将李严纳入托孤,并让其与诸葛亮共同辅政,这一举动并非为了制衡诸葛亮,而是为了平衡内部不同势力的利益。若真要制衡诸葛亮,刘备应当将李严提拔到与诸葛亮相对等的高位,但他并未这么做,足见其安排的真正目的在于确保各派势力的平衡,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李严的军事职务,尽管重要,但也仅限于防御东线威胁,并非将全权交给李严。刘备的用人策略是基于形势需要而做出的妥协,并非出于对诸葛亮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