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清朝,康熙从北京出发,去一趟承德避暑山庄,到底要多长时间?
创始人
2025-09-18 20:31:05
0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清朝时候,北京到承德,没有高铁也没马路,全靠脚程。

康熙年年都去避暑山庄,来回上百趟,究竟一次来回得走多久?

两地之间,隔着的不止是山水

北京到承德的直线距离不到230公里,今天自驾三个小时。清朝没高速,也没汽车。走的是驿道,翻的是山岭。

康熙登基以后,承德避暑山庄还没建成,那里原名“热河行宫”。

那时候的行宫不大,最多一百多间屋,主要是“纳凉”,不是“办公”,一到夏天,他就往那边跑,跑的频率越来越高。

地图上看,从紫禁城出发,要穿过朝阳、密云、滦平,再进承德,全程山多、河多、弯路也多,得绕着走,走的还是土路。

最早康熙第一次去承德,是1670年,年仅16岁。

史书上写得清楚,从北京启程到避暑山庄,行宫沿路建了7处,平均30到40里设一站

马走一天就得歇一宿,车轿走得更慢。

康熙不是一个人出门。随行的有皇后、皇子、御医、亲兵、太监、文臣、武将、史官,还有马车、驮队、帐篷、膳房。光

是御用车辆就几十辆,还有上百匹马、骆驼、骡子。

整支队伍走起来,排成一条长龙,最前头出发时,后头还没装完车,这是大型迁徙。走得快不了。

康熙四次亲自记下行程,每次时间都不同,有时三天,有时六天。

他自己记过一次:“自京赴热河,用五日。”这算快的,有次下雨,道路泥泞,走了九天才到。

要是康熙一个人骑快马,或许两天能赶到。

问题是皇帝不是驿差,也不是武将。他得接受臣子跪拜,得巡查地方官员,还要在每一站行宫处理奏章。

所以路上不仅慢,事情也多。

每经过一地,地方大员早早在郊外跪迎。到了驿站,御厨摆膳,皇帝照例处理当天公文。

吃饭、议政、接见、歇息、换马,样样都耽误时间

有一年,康熙从紫禁城出发,走了三天到滦平,再走两天才到承德。

这五天,他在途中批阅奏折数十份,还亲自训斥过一个驻防旗官,事情多、队伍大,走得慢很正常。

这不是出行,是“御驾亲征”一样的架势

康熙喜欢掌控一切。他不信别人能搞好内政,也不愿放手让大臣代劳,所以每次去避暑山庄,反而像“移动皇宫”。

队伍走得慢,皇帝心里急

康熙的行宫制度,不是想走哪就走哪,设定了“七十二站”,每个站点都有营房、马棚、膳房、御医房。

每次出发前,早两个月就开始筹备粮草与辎重,山路难走,不是骑马就能解决。

有些驮物得靠骡子拉,有些山路只能靠人抬。

康熙身体好,爱骑马,有时候会骑快马先行,到驿站等队伍。

有一年,他骑马三日先到热河行宫,后面队伍慢两天才到,自己在那儿批奏章、做笔记,反倒落个清静。

可这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数时候,皇帝要按规矩与队伍同行。尤其带着嫔妃与皇子,走得快会出事,走得慢怕耽误国政。

史书记载,康熙四十四年秋,他从承德返回北京,因京中有急报,途中只用了四天时间,这是最快的一次,而最慢的一次,是康熙三十三年,雨季泥泞,整整走了八天。

为什么不修路?不是没人提过。

康熙曾下旨铺设石路,从北京至承德共修八段,耗银十余万两,路修完了,山还是挡着,雨还是塌方,速度依旧提不起来。

御驾队伍还有“仪仗制度”,每百步一旗,每二十步一号,每十步一卫兵。这些仪仗并非摆设,而是清朝法度,不能省。

每进一驿,地方官得设宴、下跪、禀报政务。康熙不是走马观花,是当真考察。

批评过顺义知县,说马槽太脏,不如民宅干净,也训过密云知州,说驿站无水,百姓吃苦。

这一路,皇帝像办差事,不像度假。即使到了避暑山庄,康熙也没闲着。

在热河批奏折、接见蒙古王公、操练八旗军队,还亲笔写下《御制避暑山庄记》。

这篇碑文就立在承德,开头八个字:“阅山水之奇伟也。”可后面几千字,全是治国理政。

所以他不是在避暑,是在边走边管事。

去一趟承德,表面看是乘凉,实际上是“南巡翻版”。

康熙快马出行有多快,皇帝车驾出行有多慢

康熙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慢走,有时也“骑快马单人先行”。只不过,这事不能常做。

康熙三十四年,从承德回北京,因宫中有人病重,他三更出发,日夜兼程,仅用三天就回到紫禁城。那次走得极快,史官用了“星驰”两个字。

可快马出行有风险。途中翻山越岭,水土不服、道路滑坡都有可能。皇帝身份特殊,一旦出事就是国家级动荡。

所以真正快马独行的时候不多,除非情势紧急。

另外,清朝不允许皇帝“脱离仪仗”。大清皇权,讲究“天子威仪”。所以正常状态下,康熙只要带人出行,速度就提不上去。

普通出行,一天行程60里。算下来,从北京到承德,要走整整五六天。遇上下雨,路滑、马慢,还得延后。最慢的一次,他走了九天才到承德

宫廷档案记载清楚:从紫禁城出发,到德胜门设第一驻站,然后到昌平、怀柔、密云、兴隆、滦平、承德

这些站点,平均相距三十至五十里,全由内务府提前布置。

每个驿站得准备好炊事用水、马料、床褥、炭火,还得有应急御医、太监、传令兵。整条线铺下去,需要人手数千。

有一次,康熙因途中驿站膳食不洁,亲自下旨革职站官。这显示出,他对行程要求极高,哪怕是吃饭睡觉的地方也不能马虎。

康熙虽是皇帝,却常常在途中处理军政事务。

随身带着奏折、笔墨、御玺。每到一站,必停马批章。

随行笔记记录:‘晚膳后批阅军报十件。’这不是旅行,是移动内阁。

有次,康熙还在密云驿站接见了察哈尔亲王。当时外面大雨如注,他在帐中设茶席,半小时内谈妥一件军粮调拨

这说明,皇帝“人在路上,政务不断”。

哪怕路线熟、马再快,只要御驾出行,就快不起来。

一条御道,两种速度,三种制度

康熙朝,北京到承德这条道,叫“御道”。御道不对百姓开放,专供皇帝使用。全长约230公里,设置御用驿站24处,驻军护卫处12处

驿道上走的人分三类。一类是先导人员,骑快马提前到驿站准备。

他们得确认路况、清除障碍、报备时间。一类是皇帝本队,有车、有轿、有仪仗。

最后一类是押运辎重的慢队,走得最慢。

这三队分头走,却必须协调到达。慢的不能拖,快的不能越。否则皇帝就会在路上等马、等饭、等人。

避暑山庄修建完后,康熙到承德的频率更高。

从康熙二十年到六十一年,康熙共东巡承德三十余次。平均一年一次,最长一年三次。

他还在热河设了“行围制度”,每年秋天围猎,一次围猎持续十余天,围场占地五百平方公里,分东、西、北三门,每门设重兵

皇帝亲临前线骑马射箭,太子与王公陪同。

一次围猎途中,皇帝快马前行,途中一匹马因路滑失蹄,差点将康熙甩下

此事被《御制文集》记录,说明当时道路环境有多艰难。

所以从时间来看,快马急行需三日,御驾全程五到九日,驿站部署需提前一月,每次出行都像小规模军事调动。

每次行程,御道上的旗帜全部换新。

每十里一杆红旗,每站一面皇帝标志龙旗。这些不是装饰,是制度。违者斩。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承德避暑山庄用途扩大,乾隆甚至在那里设朝议,可这些,都建立在康熙打下的制度基础上。

康熙用四十年,把北京到承德走成一条“政治线”“军政线”“仪典线”,也将“避暑”变成“治理”。

今天我们问:康熙走一趟承德,要多久?

答案不是简单的几天几夜,而是牵动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国家图书馆藏:《御驾东巡热河档案选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 承德市文史馆:《承德避暑山庄研究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军... 好的,我帮你改写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也尽量保持稳定: --- 此文是小编对...
原创 他... 姜太公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响彻古今,周文王拜访姜尚的情节也为众人熟知。那么,究竟是谁引导周文王去寻访...
“立即停止!”《731》制片方... 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 为题材的电影《731》 今天(9月18日)正式在全球上映 外交部回应电影上映...
原创 康... 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在康熙中后期,尤其是太子胤礽被废除之后,宫廷内各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争夺储君...
原创 七... 道光十年(1830)八月,大小和卓的后裔玉素普在浩罕国的暗中支持下,联合数千名叛军侵入南疆,开始了肆...
原创 从... 宋太祖自登基以来,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收回精兵、削弱地方权力、控制钱谷等,从...
山东泰山:冠军试金石与争冠搅局... 闪电体育9月18日讯,随着中超联赛在经历了两周的间歇期后重燃战火,山东泰山队的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在...
原创 1... 李鸿章与摩天大楼:一场时代与观念的较量 李鸿章曾自豪地在诗中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
原创 东... 所谓的“门阀政治”,实则只是披上一层虚伪外衣的特殊皇权政治。它的存在注定是短暂的,因为士族与皇权共存...
原创 揭...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都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更生动流畅的版本,字数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