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年已104岁的虚云法师在重庆的慈云寺与华严寺同时设坛,举行了盛大的“护国息灾法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场法会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功德。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士兵,都纷纷前来寺院,希望能聆听法师的讲经和诵经声。那时的重庆,百废待兴,人民深受战火之苦,而虚云大师的法会,仿佛为这个动荡的时代注入了一丝安慰与希望。
法会结束后,蒋介石亲自拜见了虚云大师。在交谈间,蒋介石突然问道:“虚云大师,你认为中国的抗战以及世界第二次大战的结果将如何?”虚云大师心领神会,知道蒋介石所想得到的答案。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安静地叮嘱弟子:“拿把剪刀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动作熟练地用剪刀剪出了一个“十”字、一个卍字、以及一个“日”字。当他剪完这三个字后,看着蒋介石困惑的眼神,虚云大师淡淡地说道:“抗战结束后,中国的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蒋介石连忙问道:“大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然而,虚云大师却闭上了眼睛,沉默不语。蒋介石目光复杂地盯着那三个字,心中满是疑问,却只能无奈地离开。
这三个字,放眼整个世界,确切地揭示了二战的最终结局。“十”字象征着意大利的投降,“卍”代表着纳粹德国的败亡,而“日”字显而易见,是指日本的投降。至于中国,抗战的结束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这变革,蒋介石无法预见的。
虚云大师,这位让蒋介石深感敬仰的高僧,仅凭剪刀与几张纸,就回答了所有问题,实在是一位超凡的高人。
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传说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做了一个梦,梦中他骑在一只老虎身上,醒来后父亲觉得这个梦是个祥兆,预示着儿子将来非凡不同。直到四十岁,萧父才有了这个儿子,便给他取名萧古岩。起初,萧父十分喜爱这个胖嘟嘟的儿子,但渐渐地他发现,儿子长得过于清瘦,怎么看都不像个男孩。于是,萧父多次想让儿子吃些肉补补身子,但萧古岩总是拒绝,甚至不屑一顾。虽然身材瘦弱,萧父也没多加担心,认为儿子没有大病大痛。
虚云从小便显得与众不同,十三岁那年,祖母去世,家中请来了高僧做法事。谁知,这个年轻的萧古岩一见到高僧,心中突然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对法器情有独钟,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一刻,虚云大师似乎感受到自己的佛性觉醒,内心的某扇门被打开了。从此,他再也无法在家中停留,17岁那年,他在一个夜晚翻墙而出,决心前往衡山出家。
当萧父得知儿子失踪后,怒不可遏,连夜将他追回。面对沉迷佛法的儿子,萧父愤怒地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该娶妻成家了。”而萧古岩的祖母早已为他定下了两门亲事,最终父亲挑选了一个吉日,两顶花轿同时进了门。看着两个如花似玉的媳妇,萧父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认为儿子终于会收心了。
然而,几个月后,萧父发现两个媳妇的肚子始终没有动静,心中疑惑。某晚,萧父与妻子经过儿子的房间,忽然听见了念经声。他们推门一看,竟然看到萧古岩正在给两个媳妇讲经,两个媳妇盘腿坐在一旁,静静聆听。原来,儿子早已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佛法修行之中。萧父气愤至极,但未等他大发雷霆,虚云大师便留下了一封信,偷偷离家出走。
几天后,虚云大师来到了福建涌泉寺,他在寺院后山的一个山洞中开始了艰苦的修行。在福州修行多年后,虚云始终觉得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尚浅,便决定前往五台山华光寺拜师学习。他跪拜五台山的过程长达23个月,接着,他又游历了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西藏以及印度、缅甸等佛教圣地,深入学习佛法。
1900年,天下大旱,民众受困饥荒与瘟疫,百姓苦不堪言。虚云大师深感民间疾苦,向光绪帝奏请,希望能动员富商官员捐款救助灾民。然而,灾情严重,捐款也无济于事。虚云大师决定亲自诵经祈愿,希望能召来雪降,缓解旱灾与瘟疫的痛苦。八月的艳阳下,祈雪看似痴人说梦。然而,虚云大师与其他僧侣站在露天高台上,昼夜不停地诵经。经过七天七夜,天空终于阴沉,接着一场大雪降临,及时止住了瘟疫,缓解了干旱,民众得以幸免。
民国七年,云南都督唐继尧邀请虚云法师前往云南弘扬佛法。虚云大师并未乘坐官轿,而是徒步前行。在途中,他途经一片树林,突然遭遇一群土匪的袭击。土匪见虚云大师身上携带着唐继尧的信件,便大声责问,指责他与仇敌为伍。虚云大师平静地说道:“你们称唐继尧为敌人,他也称你们为敌人,最终受害的始终是百姓。与其战斗不止,不如放下仇恨,与他和平共处,这才是最正确的道路。”令人大为惊讶的是,这两个土匪竟然被虚云大师的话语所感动,决定归顺唐继尧,从此为民除害。
在云南,虚云法师与唐继尧进行了深刻的佛法交流。唐继尧长期征战,心中积累了许多杀戮与仇恨,但在虚云法师的教诲下,他开始意识到善待百姓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