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满清的八旗制度,是否源自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在1906年9月28日,清政府决定对八旗进行一次全面整顿。为什么清政府要反复对八旗进行整顿?原因在于八旗子弟的腐化堕落,已无法维持原有的战斗力和纪律。
满清自称为“后金”,而金国的女真人曾有着名为猛安谋克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满清的八旗制度正是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中衍生而来。这种制度并不新鲜,因为自古以来,许多游牧和渔猎民族普遍采用类似的组织结构。猛安谋克制度正好符合这些民族的特点,能够兼顾军事需求与族群的利益。
在后来的历史中,努尔哈赤基于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逐渐建立起了牛录制度,最终发展为广为人知的八旗制度。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来探讨这个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猛安谋克制度的基本结构
那么,猛安谋克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实际上是一种部落联盟制度,同时也具备了中央集权的特征。猛安和谋克这两个词看似陌生,但如果深入理解,它们也并不复杂。谋克是家族单位,大约涵盖一到二百户家庭,每个家庭至少能提供几名壮丁参与军务,而一个谋克通常可以指挥至少一百人以上的战士。所有这些人基本都是血亲,互相之间有着紧密的亲属关系。
“猛安”则是部落单位,通常由若干个家族构成,这些家族之间有共同的远祖。一个猛安单位通常包括五到十个谋克单位,兵力可达几百人或甚至上千人。猛安的领导者通常是由部落成员选举产生,称为“勃极烈”,他往往是最具威望和军事才能的指挥官。
猛安谋克制度沿用了部落和家族的模式,没有将部落成员拆散,保持了家族之间的亲密联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士兵之间彼此熟悉,信任度高,战斗力也更强。在和平时期,猛安谋克负责打猎和保卫部落;而一旦进入战时,它们就会转变为作战的主力军。
从金国到满清:八旗制度的演变
在1114年,阿骨打建立金朝政权前一年,金朝正式规定每三百户为一谋克,十个谋克为一猛安。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最终成为金国的核心军事体系。而这一军事组织结构,与后来的满清八旗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努尔哈赤借鉴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建立了最初的牛录额真制度。每个牛录控制大约10人,与猛安的谋克单位类似。最初,满清的兵力较为薄弱,只有一两千人,努尔哈赤能够亲自统帅这些兵力,因此牛录额真制度就足够应对。但随着满清政权的迅速壮大,兵力也随之增加,最终达到数万人的规模,努尔哈赤显然无法亲自指挥如此庞大的队伍,制度因此也发生了变化。
牛录的规模逐渐扩大,控制的人数增加到了300人,相当于今天一个营的规模。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军队,五个牛录被合并为一个甲喇,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团,五个甲喇再合并为一个固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师。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满清的八旗制度逐渐成形。
和平时期的差异
虽然八旗制度与猛安谋克制度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但在和平时期,它们却有明显的差异。金国在进入中原后,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开始实行屯田制度,猛安谋克被派驻在重要地点进行耕种,从而控制当地的汉人。而满清则将八旗子弟视为职业军人,不再要求他们像金国那样从事农业生产。
金国为了维持统治,将土地分给猛安谋克,实行“计口分田”制度。到1183年,每个猛安谋克家庭拥有275亩土地,且享有轻微的税负,其负担仅为汉人农民的1/44。这使得猛安谋克家庭迅速积累财富,变成了小地主和小奴隶主。
然而,这种土地授予制度却为金国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猛安谋克逐渐远离了他们传统的游牧生活,开始依赖租给汉人种地,逐渐成为了剥削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变得奢侈,战斗力也逐渐衰退。到了金国后期,女真人的军事力量已经大不如前,几乎所有的军队都由汉人组成,而女真年轻一代则已不愿再为战斗付出。最终,金朝的衰落也与此密切相关。
八旗制度的衰败
满清建立八旗制度后,便将其作为常备军进行管理。为了避免金国的教训,满清实施了“八旗职业兵制”,八旗兵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只需接受国家提供的军饷,进行军事训练。满清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制度保持八旗兵的战斗力,但结果却与预期相悖。
八旗子弟逐渐沉迷于享乐,不再关注训练,甚至连基本的军事技能也退化了。到了明末,吴三桂军队曾与满清的八旗军队发生过冲突,结果八旗兵惨败,几乎被彻底消灭。仅仅二十多年后,八旗兵的战斗力就已经不值一提。
乾隆时期,皇帝亲自检阅八旗兵的训练情况。结果令人震惊,骑马时摔下马背,而射箭十发竟然没有一箭命中靶心。到清朝末期,八旗子弟早已成为懒散、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代名词。
结语
通过对八旗制度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往往与制度的运行密切相关。尽管满清通过八旗制度初期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最终,腐败与堕落使得这一制度未能长久维持其初衷。历史的教训,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声明:本文参考资料来自网络,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