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失去郭嘉
需要强调的是,郭嘉在去世时依然只是“军师祭酒”这一职务,而在曹操远征乌丸时,曹操的官职已晋升为司空,还没有当上丞相。因此,郭嘉的仕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内容只能依赖推测。
曹操曾经说过,同代人中,郭嘉年纪最轻,他给郭嘉寄托了重要的托孤使命。可以想象,如果郭嘉保持健康,至少能够进入曹丕的辅政团队。如果他能够妥善处理与曹丕的关系,他的未来一定充满光明。
以司马懿为例,初期他是丞相主簿,之后成为曹丕的陪读,凭借自己良好的表现,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经历了多次调动,最终成为抚军大将军。而当曹睿继位时,司马懿成为托孤的四大重臣之一。这一路的仕途道路,显示了司马懿如何凭借与曹丕的良好关系逐步崭露头角。
然而,司马懿的经历较为单一,与曹丕时期转变的其他人物相比,更多的还是如刘晔等,成为了旁观者。比如曾任曹操军师祭酒的董昭和袁涣,他们始终停留在九卿的层次,杜袭则是被追认为九卿。即便郭嘉才华横溢,若面对曹丕复杂多变的个性,也未必能够顺利晋升。即使他混得不错,或许也只能像王朗一样,稳居三公之一;若运气差,可能连九卿都难以保持。
从封地的角度来看,郭嘉是最早一批获得封地并且拥有较多食户的,这点上他明显优于刘晔,而刘晔更多是通过积累资历才能晋升。考虑到曹丕将司马懿从文职转为武职,这暗示了曹丕对郭嘉的重视,他极有可能被视作具有军事才干的文官,能够在军政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郭嘉的仕途前景相当广阔,若他能够活得久一些,对曹魏的影响和损失都会减少。历史上,曹丕所重用的桓阶、杜幾等人都是在早逝后对曹魏的影响有限的例子。即便是评估司马懿的作用,也并非曹魏无法替代的存在。
2、刘备失去法正
一个生动的例子便是李严。两人的任职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法正曾任蜀郡太守、尚书令、护军将军,而李严的履历则是犍为太守、尚书令和中都护。可以看到,法正的地位实际上远高于李严,尤其是作为护军将军在蜀汉的武职中,法正无疑是核心人物。
然而,李严在刘备临终时被任命为中都护,这表明刘备当时对李严并没有太高的信任,而是把他作为一种替补。在刘备托孤时,李严的地位仍然比较尴尬,相较之下,法正如果没有去世,他无疑会是刘备身边的核心辅政大臣,地位甚至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最多再加上一个李严作为副手。
值得注意的是,法正与孟达的关系非常紧密,两人不仅是死党,还是同乡。孟达曾经协助刘备进入四川,而法正则在刘备帐下任职。孟达的背叛与法正之死密切相关——当法正去世后,孟达迅速投向了北方,离心倾向加剧。在法正去世之前,刘封曾经侮辱孟达,而法正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解这一矛盾,保住孟达的忠诚。法正若存,必能减轻诸葛亮的压力,甚至延长刘备政权的稳定。
尽管法正的性格或许有些棘手,但作为益州的豪族,他在关中与益州都有一定影响力,这让他在策略上与诸葛亮的合作可以更加顺利。如果法正活着,蜀汉的政策会更为稳健,而法正的军事才能无疑也能为蜀汉的发展贡献巨大。这对蜀汉来说,绝对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收益。
3、孙权失去周瑜
东吴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名将过早去世,这在周瑜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周瑜若能继续生存,东吴的战略格局可能会有重大改变。他是二分天下论的坚定支持者,主张东吴稳定在江东,积极维护与刘备的联盟。若周瑜不死,他将继续主导东吴军事决策,毫无疑问他会成为继高平陵之后,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军事人物。
若周瑜在世,东吴的军事战略和政治布局将出现新的局面,尤其是在刘备入川的背景下,周瑜可能会给刘备带来更大的压力。然而,东吴的庙堂结构,尤其是士族之间“爱自由”的个性,也意味着即使周瑜在世,他也难以完全调动所有豪族的力量。在东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单纯的指挥控制。
从军事战略来看,东吴入川有两个优势:一是庙堂结构能给益州士族带来自由度,二是东吴内有甘宁、李异等益州的故旧人物,可以吸引人心。因此,东吴与刘备的竞争并不会轻松。但孙权是否能可靠支持周瑜的战略,历史上并未给出乐观答案。周瑜在生前积极筹划入川,但孙权却在另一方面签订了湘水之盟,这导致了北岸的割让。
若周瑜在世,湘水之盟的阻力可能更大。即便刘备成功进入川地,双方的争夺战将比历史上的更为激烈,这为曹操带来了更多机会。而如果周瑜未死,东吴的战略走向可能更加稳定,刘备的南下也会受到更强的干扰。总之,周瑜的去世,彻底改变了东吴的战略方向。
综合来看,曹操失去郭嘉,等于失去了一根重要的支柱;刘备失去法正,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辅助;孙权失去周瑜,则是失去了一个顶级军事指挥官。每一场损失,都是巨大的代价,你觉得哪一位的损失更为沉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