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抗战初期满腔热血的国军中下级军官,为啥后来经常逃兵、投降?
创始人
2025-09-18 13:31:25
0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抗日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四年。国民党军队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抗日英雄,然而另一个事实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阵营中降将如云,尤其是一些旅长级以上的高级将领,竟有58位之多。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最大兵力曾一度达到500万,而面对的日军则有200万之众。在这些日军背后,还有约210万的伪军支持。这些伪军中,除了地方保安团和土匪外,大部分其实是原国民党正规部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军在抗战初期一心保家卫国的战士,后来竟然出现如此多的投降者?更为奇怪的是,在抗战中期,面对日军的进攻,国军往往一触即溃?

归根结底,这与蒋介石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密切相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上下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就如同一只被极度压缩的弹簧终于爆发出来。这一时期,中央军和地方军都积极投身抗战,有两场关键战役成为了历史的标志——一场是中央军主导的淞沪会战,另一场是地方军主导的台儿庄大捷。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士兵

淞沪会战发生前,国军的军官通常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想要成为一名国民党中央军的军官,首先需要具备高中学历。在民国时期,拥有高中学历的人非常稀少,这意味着只有通过严格筛选的人才能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便是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然而,这只是一个起点。通过黄埔军校之后,军官需要经过两年基层军官的任职期,才能有机会考入陆军大学,而陆军大学毕业后才是正式的高级军官。此外,军官学校毕业后,还可以选择专业方向,如炮兵、骑兵、工兵等兵科学校。

这些经过严格筛选和教育的中下层军官,思想觉悟普遍较高,且抗战初期积极投身战斗。因为许多军官来自于中等农民家庭,家境较好,且大多受过较高教育,他们上战场时第一件事便是给家里写遗嘱,准备与阵地共存亡。就比如谢晋元,在守卫四行仓库时,他已经提前写好遗嘱,并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局部防御战。

谢晋元

尽管后期地方军的投降现象严重,但在抗战初期,士兵们依然能够同仇敌忾,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张自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台儿庄战役前,张自忠曾被认为是“汉奸”。当时,他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有许多牵涉和周旋,因此一度被许多人视为投敌的代表。然而,张自忠在台儿庄战役前决定洗清自己的耻辱,他奋力与日军死战,尤其是在白塔战斗中,他亲自带领步兵营和手枪营冲锋,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意志。

除了张自忠,还有许多地方军也希望通过这场战斗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得与中央军同等的地位。台儿庄战役因此成了国军各个派系联合作战的典范。

台儿庄战役的国军

然而,随着抗战的深入,国军的士气逐渐发生变化。到了武汉会战时,国军经历了一年的艰苦抗战,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开始逐渐暴露。武汉会战被认为是国民政府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役,毕竟,台儿庄大捷和忻口会战延缓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

尽管如此,国军在会战中依然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许多士兵找不到足够的食物,甚至只能挖山里的地瓜和野菜充饥。更为糟糕的是,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一项错误决定——炸断南浔公路,导致大量粮食被困在南方,无法及时送达前线。

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大规模使用了毒气弹,而国军士兵缺乏防毒面具,很多人因此中毒而死。对于基层军官来说,这一切都是对他们精神和意志的极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基层军官开始出现畏战情绪。比如106团团长黄伯铭,由于害怕日军的连续轰炸,竟带领士兵躲入山沟中避难,导致整个阵地一度空无一人。

武汉会战的国军

更为荒唐的是,一些军官因为个人关系网的庇护而逃避责任。比如徐福观团长,每次遇到日机轰炸就逃之夭夭,结果竟能毫发无损。因为徐福观和司令汤恩伯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所以这类事件经常得不到惩处,反而因为关系庇护,继续在军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战争的推进,尤其是进入武汉会战之后,国军的士兵和军官的士气逐渐下滑。大量的士兵开始逃亡,许多军官带着部队投降。即便在中条山会战前,许多士兵已经开始在夜间悄悄逃跑。一些连长甚至直接带领部队成建制地逃跑。像新编27师与百姓争抢木筏的场面一度失控,甚至有不少士兵因此溺水身亡。

中条山会战前的国军

国军能够坚持抗战八年,完全是依靠士兵们满腔的爱国热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问题和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严重。1943年到1944年,日军发起了对豫湘桂的大规模进攻,此时虽然国军兵力分散,且外部压力增大,但即便如此,国军依旧丢城弃地。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国军中下层军官的士气低落,以及他们对抗日救国的热情逐渐消失。

正在进攻河南的日军

汤恩伯为了保持军中的纪律,曾立下严格的规矩——若未经命令擅自放弃阵地,且造成重大军事损失者将面临死刑。然而,他的一名部下王瀚因擅自逃跑,尽管有命令执行枪毙,却被私自放走。这一事件暴露了国军军纪的严重松懈。

国军中下层士兵的情感变化,折射出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军队腐化问题。刚开始,所有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场艰苦的战争中,而随着战争的漫长持续,内部派系斗争和高层腐败的加剧,基层军官的战斗意志逐渐消沉,最终在关键时刻,军队出现了频繁的投降和溃败现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名酒...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名酒(现代传承品牌加注说明): 一、先秦时期(夏商周) 杏花村汾酒(新石器...
新华全媒+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庆... ↑ 7月1日,人们在中共一大会址前留影。 当日,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颂歌献给党”系列庆祝活动,以庄...
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是如何炼成的 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走俄国人的路”,建立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后,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放眼...
龙袍、火碗、如意……沈阳故宫藏... 7月1日,“吉光盛京——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文物珍品展”在浦东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 2025年是沈阳...
原创 琼... 当然!我帮你把这篇文章逐段改写,保持原意的同时加点细节,让文字更生动些,字数也不会差太多: --- ...
原创 苏...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以其多才多艺的才华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他不仅擅长诗词、书法、绘画,且以独特...
原创 盘...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虽然他的治理方式激起了百姓的不满,最终导致了隋朝...
原创 看... 《长安的荔枝》终于迎来了结局,而这场围绕着荔枝转运的故事,所有人几乎都成了输家。结局虽然揭开了谜底,...
王欢:摸着日本过河? 头图由豆包生成 今年初去香港,跟上一次去隔了很多年,回来就有朋友问我香港有啥变化。怎么说呢,中环高楼...
原创 将... 在清朝康熙年间,许多汉族将领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立下赫赫战功,其中尤以“河西四汉将”最为显赫。这些将领在...